致谢 | 第1-5页 |
目录 | 第5-8页 |
摘要 | 第8-10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0-16页 |
·粮食安全与资源高效的意义 | 第10页 |
·小麦和玉米的重要地位 | 第10-11页 |
·河南省小麦/玉米生产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11-13页 |
·河南省小麦生产现状 | 第11页 |
·河南省小麦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 第11-12页 |
·河南省玉米生产现状 | 第12页 |
·河南省玉米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 第12-13页 |
·小麦/玉米高产高效的限制因素 | 第13-16页 |
·水肥管理 | 第13页 |
·耕作与播种 | 第13-14页 |
·种植密度 | 第14-15页 |
·病虫草害 | 第15页 |
·叶片后期早衰 | 第15-16页 |
2 引言 | 第16-17页 |
3 材料与方法 | 第17-20页 |
·试验地点及基本情况 | 第17页 |
·试验设计 | 第17-18页 |
·测定项目与方法 | 第18-19页 |
·土壤样品的采集与测定 | 第18页 |
·群体动态的监测 | 第18页 |
·植株样品的采集 | 第18页 |
·花后分部位植株样品的采集 | 第18页 |
·植株养分测定 | 第18页 |
·赤霉病及倒伏的调查 | 第18-19页 |
·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 | 第19页 |
·经济效益分析 | 第19页 |
·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19-20页 |
4 结果与分析 | 第20-38页 |
·不同管理模式对小麦群体构成的影响 | 第20-21页 |
·不同管理模式对小麦茎蘖消长的影响 | 第20页 |
·不同管理模式对小麦成穗率的影响 | 第20-21页 |
·不同管理模式对小麦/玉米干物质累积的影响 | 第21-24页 |
·不同管理模式对小麦不同生育期干物质累积的影响 | 第21-22页 |
·不同管理模式对玉米不同生育期干物质累积的影响 | 第22页 |
·不同管理模式对小麦花后不同器官干物质累积的影响 | 第22-23页 |
·不同管理模式对小麦花后干物质转运和贡献率的影响 | 第23-24页 |
·不同管理模式对小麦/玉米养分累积及吸收利用的影响 | 第24-29页 |
·不同管理模式对小麦养分累积的影响 | 第24-26页 |
·不同管理模式对玉米养分累积的影响 | 第26-27页 |
·不同管理模式对小麦花后各器官养分累积的影响 | 第27-29页 |
·不同管理模式对小麦/玉米不同土层土壤无机氮累积量的影响 | 第29-31页 |
·不同管理模式对小麦不同年份 0-30cm 土层土壤无机氮累积量的影响 | 第29-30页 |
·不同管理模式对小麦不同年份 30-60cm 土层土壤无机氮累积量的影响 | 第30页 |
·不同管理模式对小麦不同年份 30-60cm 土层土壤无机氮累积量的影响 | 第30-31页 |
·不同管理模式对玉米 0-90cm 土壤无机氮累积量的影响 | 第31页 |
·不同管理模式对小麦/玉米产量、产量构成及收获指数的影响 | 第31-33页 |
·不同管理模式对小麦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 | 第31-32页 |
·不同管理模式对玉米产量及产量相关性状的影响 | 第32页 |
·不同管理模式对小麦收获指数的影响 | 第32-33页 |
·不同管理模式对玉米收获指数的影响 | 第33页 |
·不同管理模式对小麦/玉米肥料利用率及养分吸收利用效率的影响 | 第33-35页 |
·不同管理模式对小麦肥料利用率的影响 | 第33-34页 |
·不同管理模式对玉米肥料利用率的影响 | 第34页 |
·不同管理模式对小麦养分吸收利用效率的影响 | 第34-35页 |
·不同管理模式对玉米养分吸收利用效率的影响 | 第35页 |
·不同管理模式对小麦抗逆性的影响 | 第35-36页 |
·不同管理模式对小麦赤霉病的影响 | 第35-36页 |
·不同管理模式对小麦倒伏的影响 | 第36页 |
·不同管理模式养分平衡状况分析 | 第36-37页 |
·不同管理模式经济效益分析 | 第37-38页 |
5 结论 | 第38-41页 |
6 讨论 | 第41-44页 |
·不同管理模式对小麦群体结构的影响 | 第41-42页 |
·不同管理模式对小麦-玉米干物质累积规律的影响 | 第42页 |
·不同管理模式对小麦-玉米养分累积规律的影响 | 第42-43页 |
·不同管理模式对小麦-玉米土壤无机氮累积的影响 | 第43页 |
·不同管理模式对小麦-玉米收获指数、肥料利用率的影响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51页 |
英文摘要 | 第51-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