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现阶段产业区域转移问题研究
中容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引言 | 第9-17页 |
(一) 选题依据 | 第9-10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三)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四) 研究理论和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 研究理论 | 第14页 |
2.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五)基本思路和框架结构 | 第15页 |
(六) 创新之处 | 第15-17页 |
一、 区域的经济梯度划分和特点分析 | 第17-23页 |
(一) 区域经济梯度 | 第17页 |
(二) 区域经济梯度分析 | 第17-23页 |
1.灰色聚类分析法 | 第17-18页 |
2.各省的经济梯度 | 第18-22页 |
3.经济梯度划分的特点 | 第22-23页 |
二、 区域工业区位商和优势分析 | 第23-34页 |
(一) 工业分析的必然性 | 第23页 |
(二) 分析各地区优势工业部门 | 第23-28页 |
1. 地区优势产业的判定方法 | 第23页 |
2. 区位商的内涵 | 第23-24页 |
3. 区位商的计算 | 第24-28页 |
(三) 各个梯度地区的区位商分析 | 第28-32页 |
1. 各梯度地区的优势产业分析 | 第28-30页 |
2. 各地区劣势产业分析 | 第30-32页 |
(四) 地区产业分析 | 第32-34页 |
三、 各个梯度产业梯度系数分析 | 第34-40页 |
(一) 产业梯度系数 | 第34页 |
(二) 产业梯度系数分析 | 第34-38页 |
1. 高梯度地区的省份的产业梯度系数 | 第35页 |
2. 中高梯度地区的产业梯度系数 | 第35-36页 |
3. 中梯度地区的产业梯度系数 | 第36-37页 |
4. 中低梯度地区的产业梯度系数 | 第37-38页 |
5. 低梯度地区产业梯度系数 | 第38页 |
(三) 地区产业梯度系数分析 | 第38-40页 |
四、 关于各梯度经济发展重点分析 | 第40-44页 |
(一) 高梯度地区产业发展分析 | 第40页 |
(二) 中高梯度地区产业发展分析 | 第40-41页 |
(三) 中梯度地区产业发展分析 | 第41-42页 |
(四) 中低梯度地区产业发展分析 | 第42-43页 |
(五) 低梯度地区产业发展分析 | 第43-44页 |
五、 政策建议 | 第44-47页 |
(一) 制定区域性的优惠政策 | 第44-45页 |
1.继续鼓励东部地区扩大开放,大胆创新和尝试 | 第44页 |
2.加快东北老工业基地产业升级,焕发活力 | 第44页 |
3.支持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并挖掘自身潜力 | 第44页 |
4.保护环境的基础上鼓励西部地区发展特色产业 | 第44-45页 |
(二) 地方政府采取积极措施,发展本地经济 | 第45-46页 |
1.加快本地区传统优势产业升级 | 第45页 |
2.以本地优势产业为中心承接产业转移 | 第45页 |
3.构建完善生产要素市场和完善工业配套设施 | 第45页 |
4.完善市场和法制,创造良好的区域经济环境 | 第45页 |
5.加快城市圈、产业园区和城镇化建设 | 第45-46页 |
(三) 承载主体的企业加快自身发展 | 第46-47页 |
1.挖掘自身潜力,内生性创新和改革 | 第46页 |
2.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做到消化、吸收和创新 | 第46-47页 |
六、 结论 | 第47-48页 |
七、 研究不足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1页 |
附录 | 第51-58页 |
后记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