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高架桥沿线景观规划控制研究--以济南市为例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8页 |
| 目录 | 第8-11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5页 |
| ·研究缘起 | 第11-12页 |
| ·研究对象 | 第12-13页 |
| ·研究范围 | 第13页 |
| ·研究方法及框架 | 第13-14页 |
| ·论文的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 ·论文的研究框架 | 第14页 |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4-15页 |
| 第二章 相关理论与案例研究 | 第15-25页 |
| ·相关概念 | 第15-17页 |
| ·城市高架桥 | 第15-16页 |
| ·线性景观 | 第16-17页 |
| ·景观控制 | 第17页 |
| ·文献综述 | 第17-22页 |
| ·高架桥研究概况 | 第17-19页 |
| ·线性景观研究概况 | 第19-20页 |
| ·景观控制研究概况 | 第20-22页 |
| ·相关案例研究 | 第22-24页 |
| ·国外城市高架桥沿线景观控制案例 | 第22-23页 |
| ·国内城市高架桥沿线景观控制案例 | 第23-24页 |
|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 第三章 城市高架桥沿线景观规划控制策略与方法研究 | 第25-43页 |
| ·城市高架桥沿线景观的内涵与特征 | 第25-29页 |
| ·高架桥沿线景观的内涵 | 第25-27页 |
| ·城市高架桥沿线景观特征 | 第27-29页 |
| ·城市高架桥沿线景观分类 | 第29-30页 |
| ·节点景观 | 第29-30页 |
| ·线性景观 | 第30页 |
| ·面状景观 | 第30页 |
| ·城市高架桥沿线景观分析评价 | 第30-34页 |
| ·定性分析评价 | 第31页 |
| ·定量分析评价 | 第31-34页 |
| ·城市高架桥沿线景观规划控制策略 | 第34-35页 |
| ·人性化策略 | 第34页 |
| ·历史传承策略 | 第34-35页 |
| ·连续性策略 | 第35页 |
| ·整体性策略 | 第35页 |
| ·城市高架桥沿线景观控制方法 | 第35-40页 |
| ·高架桥沿线纵向景观控制 | 第36-38页 |
| ·高架桥沿线横向景观控制 | 第38-40页 |
| ·本章小结 | 第40-43页 |
| 第四章 济南市高架桥沿线景观现状分析与评价 | 第43-57页 |
| ·济南市高架桥概况 | 第43-46页 |
| ·顺河高架桥 | 第43-44页 |
| ·北园高架桥 | 第44-45页 |
| ·二环东路高架桥 | 第45页 |
| ·二环西路高架桥 | 第45-46页 |
| ·济南市高架桥沿线景观现状分析与评价 | 第46-52页 |
| ·顺河高架沿线景观现状分析与评价 | 第46-50页 |
| ·济南其他高架桥沿线景观现状分析与评价 | 第50-52页 |
| ·济南市高架沿线景观现状问题总结 | 第52-55页 |
| ·削弱城市特色 | 第53页 |
| ·景观分区不明确 | 第53页 |
| ·可识别性差 | 第53-54页 |
| ·对周边城市景观的破坏 | 第54页 |
| ·高架桥沿线建筑距离桥体过近 | 第54-55页 |
| ·本章小结 | 第55-57页 |
| 第五章 济南市高架桥沿线景观规划控制研究 | 第57-79页 |
| ·济南市高架桥沿线景观规划控制策略 | 第57-59页 |
| ·延续泉城文脉 | 第57页 |
| ·注重生态渗透 | 第57-59页 |
| ·强调与城市景观的互动 | 第59页 |
| ·济南市高架桥沿线景观规划控制方法 | 第59-77页 |
| ·宏观层面 | 第59-61页 |
| ·中观层面 | 第61-72页 |
| ·微观层面 | 第72-77页 |
| ·本章小结 | 第77-79页 |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9-81页 |
| ·论文的主要结论及创新性 | 第79页 |
| ·城市高架桥沿线景观的定量评价 | 第79页 |
| ·高架桥沿线景观控制方法的提出 | 第79页 |
| ·对城市高架桥沿线景观视廊的重视 | 第79页 |
| ·论文研究中的局限性与不足之处 | 第79页 |
| ·研究的科学性有待进一步提高 | 第79页 |
| ·研究结论的普遍性有待验证 | 第79页 |
| ·高架桥沿线景观控制应用前景展望 | 第79-81页 |
| 参考文献 | 第81-83页 |
| 致谢 | 第83-84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