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26页 |
| ·前言 | 第11-12页 |
| ·补金片中处方中各单味药的药材质量标准 | 第12-14页 |
| ·补金片中处方中各单味药的药材主要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 | 第14-19页 |
| ·陈皮主要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 | 第14页 |
| ·蛤蟆油主要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 | 第14-15页 |
| ·鹿角胶主要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 | 第15页 |
| ·乌梢蛇主要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 | 第15页 |
| ·紫河车主要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 | 第15页 |
| ·桔梗主要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 | 第15-16页 |
| ·龟甲胶主要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 | 第16页 |
| ·百部主要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 | 第16页 |
| ·浙贝母主要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 | 第16-17页 |
| ·红参主要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 | 第17页 |
| ·白及主要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 | 第17-18页 |
| ·黄精主要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 | 第18页 |
| ·茯苓主要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 | 第18页 |
| ·蛤蚧主要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 | 第18页 |
| ·麦冬主要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 | 第18-19页 |
| ·核桃仁主要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 | 第19页 |
| ·当归主要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 | 第19页 |
| ·中药质量标准的定义和内容 | 第19-20页 |
| ·中药质量标准建立的目的和意义 | 第20-21页 |
| ·中药质量标准控制中常用的分析技术 | 第21-24页 |
| ·中药质量标准的现状及展望 | 第24-25页 |
| ·小结 | 第25-26页 |
| 第二章 补金片、补金胶囊的定性研究 | 第26-67页 |
| ·仪器与试药 | 第26页 |
| ·补金片定性研究 | 第26-51页 |
| ·红参薄层鉴别方法的建立 | 第26-30页 |
| ·陈皮薄层鉴别方法的建立 | 第30-33页 |
| ·当归薄层鉴别方法的建立 | 第33-36页 |
| ·桔梗薄层鉴别方法的建立 | 第36-40页 |
| ·蛤蚧薄层鉴别方法的建立 | 第40-43页 |
| ·补金片中其他药材薄层鉴别方法的初探 | 第43-51页 |
| ·补金胶囊定性研究 | 第51-67页 |
| ·红参薄层鉴别方法的建立 | 第51-54页 |
| ·陈皮薄层鉴别方法的建立 | 第54-57页 |
| ·当归薄层鉴别方法的建立 | 第57-61页 |
| ·桔梗薄层鉴别方法的建立 | 第61-63页 |
| ·蛤蚧薄层鉴别方法的建立 | 第63-67页 |
| 第三章 补金片、补金胶囊的定量研究 | 第67-94页 |
| ·补金片红参的含量测定研究 | 第67-80页 |
| ·仪器与试药 | 第67页 |
| ·色谱条件 | 第67页 |
| ·方法的选择 | 第67-69页 |
| ·方法学考察与结果 | 第69-79页 |
| ·样品测定结果及限度 | 第79-80页 |
| ·补金胶囊当归的含量测定研究 | 第80-90页 |
| ·仪器与试药 | 第81页 |
| ·色谱条件 | 第81页 |
| ·方法的选择 | 第81-82页 |
| ·方法学考察与结果 | 第82-89页 |
| ·样品测定结果 | 第89-90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90-94页 |
| 第四章 补金胶囊质量标准草案 | 第94-97页 |
| 第五章 补金片质量标准草案 | 第97-100页 |
| 第六章 全文总结 | 第100-102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2-109页 |
| 作者简历 | 第10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