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石油、天然气工业论文--油气田开发与开采论文--采油工程论文--提高采收率与维持油层压力(二次、三次采油)论文

杏子川油田郝家坪新区长4+5、长6油藏描述及开发对策研究

ABSTRACT第1-4页
摘要第4-8页
第一章 前言第8-11页
   ·研究内容第8页
     ·研究范围及层位第8页
   ·研究的主要内容第8-9页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第9页
     ·研究思路第9页
     ·研究的技术路线第9页
   ·工作量和成果第9-11页
第二章 概况第11-15页
   ·工区地理位置第11-12页
   ·区域构造位置第12页
   ·勘探开发现状第12-15页
第三章 地层对比及小层划分第15-22页
   ·地层对比第15-18页
   ·小层划分第18页
   ·地层对比和划分第18-20页
   ·长 4+522、长 6 砂层组顶面构造图第20-22页
第四章 沉积相与砂体展布第22-27页
   ·沉积相特征第22-24页
     ·沉积微相划分第22页
     ·沉积微相平面分布特征第22-24页
   ·砂体展布特征第24-27页
第五章 储层特征第27-36页
   ·储层岩石学特征第27-28页
     ·岩石类型及其特征第27页
     ·填隙物和胶结物特征第27-28页
   ·储层孔隙结构特征第28-30页
     ·孔隙类型第28页
     ·孔隙结构特征第28-30页
   ·储层物性特征第30-31页
   ·储层成岩作用第31页
   ·储层非均质性第31页
   ·储层敏感性分析第31-32页
   ·四性关系研究第32-36页
第六章 油气成藏特征及控制因素第36-40页
   ·油气分布特征第36-37页
   ·长 4+522、长 6 油层组油藏类型及其特征第37-38页
   ·油层组油气分布控制因素第38-39页
   ·油藏流体性质及其温压系统第39-40页
     ·油藏流体性质第39页
     ·油藏温度和压力系统第39-40页
第七章 开发效果评价第40-41页
第八章 存在问题和潜力评价第41-43页
   ·存在的问题第41页
   ·有利区预测第41-43页
第九章 储量复算第43-47页
   ·地质储量第43-45页
     ·储量参数的确定第43-44页
     ·计算公式第44-45页
   ·技术可采储量第45-47页
     ·计算方法第45-46页
     ·计算结果第46-47页
第十章 油藏方案设计第47-56页
   ·设计原则第47页
   ·开发层系第47页
   ·开发方式第47-48页
   ·井网井距第48-49页
     ·井网选择第48-49页
     ·井距和排距确定第49页
   ·单井日产、日注能力的确定第49-50页
     ·单井日产确定第49-50页
     ·单井日注水量的确定第50页
   ·地层压力保持水平第50页
   ·方案部署及指标预测第50-54页
     ·部署原则第50页
     ·方案部署第50-52页
     ·开发指标预测第52-54页
   ·方案实施要求第54-56页
     ·钻井及录井要求第54页
     ·测井要求第54页
     ·完井和打开油气层的投产要求第54页
     ·井下作业要求第54页
     ·注水实施要求第54-55页
     ·动态监测要求第55-56页
附表一:郝 84 井区开采层位和产量数据表第56-61页
附表二:邻区产量数据表第61-62页
致谢第62-63页
参考文献第63-65页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第65-66页

论文共6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子长油田余家坪长2油藏油气富集规律研究
下一篇:刘团庄地区长8油层组沉积相及储层特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