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14页 |
| Abstract | 第14-17页 |
| 0 绪论 | 第17-24页 |
| ·选题的意义 | 第17-20页 |
| ·破解国际可持续发展困局的需要 | 第17-18页 |
| ·发展国际气候变化法的需要 | 第18页 |
| ·借鉴澳大利亚新能源法律与政策的需要 | 第18-19页 |
| ·开展中澳新能源合作的需要 | 第19-20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0-22页 |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20-21页 |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21-22页 |
| ·研究的基本思路 | 第22页 |
| ·研究的基本方法 | 第22-24页 |
| ·分析方法 | 第23页 |
| ·国际法与国内法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 第23页 |
| ·跨学科的综合性研究方法 | 第23-24页 |
| 1 新能源与国际可持续发展 | 第24-37页 |
| ·气候变化 | 第24-28页 |
| ·气候变化的概念 | 第24-25页 |
| ·气候变化问题 | 第25-26页 |
| ·气候变化的应对 | 第26-27页 |
| ·IPCC与气候变化 | 第27-28页 |
| ·能源安全与气候变化 | 第28-31页 |
| ·能源安全的概念 | 第29-30页 |
| ·能源安全与气候变化的关系 | 第30-31页 |
| ·新能源与国际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 第31-37页 |
| ·新能源之辨 | 第31-33页 |
| ·国际可持续发展的困局 | 第33-35页 |
| ·新能源是破解国际可持续发展困局的根本出路 | 第35-37页 |
| 2 澳大利亚新能源法律与政策概览 | 第37-71页 |
| ·澳大利亚新能源法律与政策的演变 | 第37-41页 |
| ·“经济民族主义”挑战“经济自由主义” | 第37-38页 |
| ·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到《<京都议定书>多哈修正》 | 第38-40页 |
| ·从“强制性可再生能源目标”到《2011年清洁能源法》 | 第40-41页 |
| ·澳大利亚新能源法律与政策体系 | 第41-58页 |
| ·澳大利亚法律制度概述 | 第41-43页 |
| ·能源安全法律与政策体系 | 第43-49页 |
| ·清洁能源法律与政策体系 | 第49-53页 |
| ·核能开发利用法律与政策体系 | 第53-55页 |
| ·能源市场法律与政策体系 | 第55-58页 |
| ·澳大利亚新能源法律与政策的目标 | 第58-64页 |
| ·经济繁荣 | 第59-60页 |
| ·能源安全 | 第60-61页 |
| ·生态可持续发展 | 第61-64页 |
| ·澳大利亚新能源法律与政策的特点及其发展前景 | 第64-71页 |
| ·澳大利亚新能源法律与政策的特点 | 第65-68页 |
| ·澳大利亚新能源法律与政策的发展前景 | 第68-71页 |
| 3 澳大利亚可再生能源配额制度 | 第71-104页 |
| ·可再生能源配额制度的理论与实践 | 第71-79页 |
| ·可再生能源配额制度的概念 | 第71-73页 |
| ·可再生能源配额制度与相关概念辨析 | 第73-74页 |
| ·可再生能源配额制度的实践 | 第74-79页 |
| ·澳大利亚可再生能源配额制度述评 | 第79-86页 |
| ·概述 | 第79-80页 |
| ·可再生能源配额制度的主要内容 | 第80-83页 |
| ·对可再生能源配额制度的评价 | 第83-86页 |
| ·澳大利亚可再生能源证书制度 | 第86-96页 |
| ·可再生能源证书制度概述 | 第86-87页 |
| ·可再生能源证书创制的预备工作 | 第87-90页 |
| ·可再生能源证书的创制 | 第90-93页 |
| ·可再生能源证书的转让与提交 | 第93-96页 |
| ·澳大利亚可再生能源配额制度的法律责任问题 | 第96-104页 |
| ·清洁能源监管局的监管职权 | 第96-98页 |
| ·民事责任 | 第98-99页 |
| ·刑事责任 | 第99-101页 |
| ·行政责任 | 第101-104页 |
| 4 澳大利亚排放交易(碳税)机制 | 第104-140页 |
| ·碳排放交易机制的国际法基础 | 第104-114页 |
| ·碳排放交易机制的国际法依据 | 第104-108页 |
| ·碳排放交易机制的国际法理论基础 | 第108-110页 |
| ·主要国家(地区)碳排放交易机制的实践 | 第110-114页 |
| ·澳大利亚排放交易(碳税)机制的演进 | 第114-125页 |
| ·概述 | 第115-117页 |
| ·新南威尔士州的排放交易实践——“温室气体减排计划” | 第117-119页 |
| ·《郜若素气候变化报告》 | 第119-122页 |
| ·《碳污染减排计划:澳大利亚的低污染未来》 | 第122-125页 |
| ·澳大利亚排放交易(碳税)机制述评 | 第125-140页 |
| ·排放交易(碳税)机制出台的背景 | 第125-129页 |
| ·排放交易(碳税)机制的主要内容 | 第129-134页 |
| ·排放交易(碳税)机制的特点 | 第134-137页 |
| ·排放交易(碳税)机制的实施效果 | 第137-140页 |
| 5 澳大利亚新能源法律与国际气候变化法之间的互动 | 第140-171页 |
| ·2010年以来澳大利亚的国际气候政治 | 第140-148页 |
| ·国际气候变化谈判 | 第140-143页 |
| ·区域性交往和多国论坛 | 第143-145页 |
| ·战略伙伴关系 | 第145页 |
| ·澳大利亚的气候变化国家利益 | 第145-148页 |
| ·澳大利亚新能源法律的国际影响 | 第148-151页 |
| ·鼓舞了国际气候变化谈判的进程 | 第148-149页 |
| ·推动了国际碳市场的发展 | 第149-151页 |
| ·国际气候变化法的演进 | 第151-165页 |
|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与《京都议定书》 | 第151-159页 |
| ·后京都时代国际气候治理制度谈判的进程 | 第159-161页 |
| ·国际气候变化法的发展趋势 | 第161-165页 |
| ·澳大利亚新能源法律与国际气候变化法的契合 | 第165-171页 |
| ·国际法在澳大利亚法律体系中的地位 | 第165-168页 |
| ·澳大利亚新能源法与国际气候变化法的交互影响 | 第168-171页 |
| 6 中澳新能源合作的国际法律调整 | 第171-207页 |
| ·中澳新能源合作的挑战与机遇 | 第171-178页 |
| ·中澳新能源合作的历史回顾 | 第171-173页 |
| ·中澳新能源合作面临的挑战 | 第173-176页 |
| ·中澳新能源合作的机遇 | 第176-178页 |
| ·中澳新能源合作法制环境分析 | 第178-194页 |
| ·新能源合作的国际法制环境 | 第178-185页 |
| ·新能源合作的中国法制环境 | 第185-188页 |
| ·新能源合作的澳大利亚法制环境 | 第188-192页 |
| ·对中澳新能源合作法制环境的解读 | 第192-194页 |
| ·完善中澳新能源合作的法律思考 | 第194-207页 |
| ·推进自由贸易区谈判,破解利益集团的战略围堵 | 第195-199页 |
| ·以国际组织(机制)为媒介,拓展新能源合作的深度 | 第199-201页 |
| ·缔结双边新能源合作协定,努力实现合作共赢 | 第201-202页 |
| ·加强新能源立法,创造良好的国际合作环境 | 第202-207页 |
| 7 结语:新能源法律制度是国际气候变化法的组成部分 | 第207-211页 |
| ·法律趋同化 | 第207-208页 |
| ·新能源法与国际气候变化法的融合 | 第208-209页 |
| ·新能源法律制度构成国际气候变化法的重要内容 | 第209-211页 |
| 参考文献 | 第211-230页 |
|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 第230-231页 |
| 后记 | 第231-23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