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结构论文--金属结构论文--组合结构论文

含再生砖骨料钢管混凝土圆柱轴压力学性能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1章 绪论第12-23页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第12-14页
        1.1.1 研究来源第12页
        1.1.2 课题背景第12-13页
        1.1.3 课题意义第13-14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4-21页
        1.2.1 再生混凝土及其结构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4-18页
        1.2.2 钢管再生混凝土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8-21页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第21-23页
第2章 各组成材料性能研究第23-32页
    2.1 概述第23页
    2.2 含再生砖骨料混凝土组成材料与性能第23-30页
        2.2.1 水泥第23页
        2.2.2 骨料第23-24页
        2.2.3 纳米碳酸钙材料第24-25页
        2.2.4 配合比设计第25-26页
        2.2.5 含再生砖骨料混凝土立方块抗压强度第26-30页
    2.3 钢管相关材性实验第30页
        2.3.1 钢管基本参数测定第30页
    2.4 本章小结第30-32页
第3章 含再生砖骨料钢管混凝土柱的轴压性能研究第32-63页
    3.1 本章概述第32页
    3.2 试验方案设计第32-33页
    3.3 试件制作和养护第33-35页
    3.4 加载及测试方案第35-38页
        3.4.1 加载方案第35-36页
        3.4.2 测量方案第36-38页
    3.5 实验破坏过程与破坏形态第38-42页
        3.5.1 含再生砖骨料钢管混凝土的破坏过程第38-39页
        3.5.2 含再生砖骨料钢管混凝土的破坏形态第39-42页
    3.6 试验结果与分析第42-58页
        3.6.1 试验结果数据第42-43页
        3.6.2 荷载与应变关系曲线第43-52页
        3.6.3 含再生砖骨料钢管混凝土柱N-ε关系曲线第52-54页
        3.6.4 含再生砖骨料钢管混凝土柱allN-ε_(all)关系全曲线第54-57页
        3.6.5 试验实测应力-应变全曲线第57-58页
    3.7 含再生砖骨料混凝土轴压性能影响因素分析第58-61页
        3.7.1 再生砖粗骨料取代率的影响第58-59页
        3.7.2 套箍指标的影响第59-60页
        3.7.3 纳米碳酸钙改性材料的影响第60-61页
    3.8 本章小结第61-63页
第4章 基于数据库的钢管混凝土柱轴心受压承载力分析第63-74页
    4.1 本章概述第63页
    4.2 钢管混凝土柱设计方法第63-65页
    4.3 钢管混凝土柱计算式偏差分析第65-69页
        4.3.1 所有数据偏差分析第65-66页
        4.3.2 基于混凝土强度参数的偏差第66页
        4.3.3 基于钢管屈服强度参数的偏差第66-67页
        4.3.4 基于钢管径厚比参数的偏差第67-68页
        4.3.5 基于长径比参数的偏差第68页
        4.3.6 基于套箍系数参数的偏差第68-69页
    4.4 对中国规范计算公式的修改意见第69-72页
        4.4.1 考虑长细比影响的承载力折减系数的计算公式的修改意见第69-71页
        4.4.2 混凝土强度规范限制的修改意见第71页
        4.4.3 钢管屈服强度规范限制的修改意见第71页
        4.4.4 径厚比规范限值的修改意见第71-72页
        4.4.5 套箍系数规范限值的修改意见第72页
    4.5 本章小结第72-74页
第5章 含再生砖骨料钢管混凝土轴压承载力计算与本构模型分析第74-99页
    5.1 本章概述第74页
    5.2 各规范承载力计算方法比较与结果分析第74-79页
        5.2.1 统一强度理论承载力计算公式第74-76页
        5.2.2 叠加计算理论承载力计算公式第76页
        5.2.3 套箍混凝土理论承载力计算公式第76-77页
        5.2.4 各规范承载力计算结果对比分析第77-79页
    5.3 考虑再生砖粗骨料取代率对公式的修正第79-80页
    5.4 含再生砖粗骨料钢管混凝土轴压应力-应变模型分析第80-97页
        5.4.1 应力-应变全曲线模型第80-84页
        5.4.2 应力-应变全曲线模型与试验值对比分析第84-90页
        5.4.3 应力-应变全曲线各模型对比分析第90-94页
        5.4.4 建议的应力-应变全曲线各模型第94-97页
    5.5 本章小结第97-99页
结论与展望第99-101页
参考文献第101-109页
致谢第109-110页
附录 A(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110页

论文共11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我国反垄断法实施机制研究
下一篇:我国车险费率市场化问题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