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前言 | 第9-11页 |
一、临床资料 | 第11-13页 |
(一) 研究对象 | 第11页 |
(二) 实验用药 | 第11页 |
(三) 诊断标准 | 第11页 |
(四) 纳入标准 | 第11页 |
(五) 排除标准 | 第11-13页 |
二、治疗方法 | 第13-16页 |
(一) 治疗方案 | 第13页 |
(二) 不良反应处理 | 第13页 |
(三) 标本采集 | 第13-14页 |
(四) 研究指标 | 第14页 |
(五) 疗效判定标准 | 第14-15页 |
(六) 统计学方法 | 第15-16页 |
三、研究结果 | 第16-24页 |
(一) 入组病人一般情况 | 第16页 |
(二) 两组患者年龄的比较 | 第16页 |
(三) 两组患者性别的比较 | 第16页 |
(四) 两组患者中医症候疗效的比较 | 第16页 |
(五) 两组患者西医疗效的比较 | 第16-17页 |
(六) 治疗前后血肌酐、肾小球滤过率、血尿酸的比较 | 第17页 |
(七) 治疗前后尿蛋白定量、尿红细胞计数的比较 | 第17-18页 |
(八) 治疗前后血白蛋白、血脂、及C反应蛋白的比较 | 第18页 |
(九) 副反应 | 第18-19页 |
附图 | 第19-24页 |
四、分析与讨论 | 第24-31页 |
(一) 中医症候积分的改善 | 第24-26页 |
(二) 尿蛋白定量、尿红细胞计数的影响 | 第26-28页 |
(三) 血肌酐、肾小球滤过率的影响 | 第28-30页 |
(四) 雷公藤多甙片的疗效及副作用 | 第30-31页 |
五、小结 | 第31-32页 |
结论 | 第32-33页 |
参考文献 | 第33-35页 |
致谢 | 第35-36页 |
文献综述 | 第36-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