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转型期中国农村人际关系研究--以赤峰市N村为个案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目录 | 第8-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6页 |
·问题的提出及意义 | 第10-12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10-11页 |
·研究的意义 | 第11-12页 |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回顾 | 第12-16页 |
·国外相关研究 | 第12-13页 |
·国内相关研究 | 第13-16页 |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研究方法 | 第16-27页 |
·概念界定 | 第16-17页 |
·社会转型 | 第16页 |
·社会交往 | 第16-17页 |
·人际关系 | 第17页 |
·相关理论 | 第17-21页 |
·霍曼斯人际关系的社会交换理论 | 第17-18页 |
·哈贝马斯人际关系的交往理论 | 第18-20页 |
·齐美尔人际关系的冲突理论 | 第20-21页 |
·研究框架 | 第21-22页 |
·研究方法 | 第22-27页 |
·研究对象简介 | 第22-24页 |
·具体研究方法分析 | 第24-27页 |
第三章 N 村的人际关系 | 第27-32页 |
·不同视角下的农村人际关系 | 第27-32页 |
·个体视角下的人际关系 | 第27-29页 |
·家庭视角下的人际关系 | 第29-32页 |
第四章 转型前后 N 村人际关系的比较分析 | 第32-44页 |
·社会转型前 N 村人际关系的特征 | 第32-39页 |
·以血缘、地缘、亲缘形成的人际关系普遍存在 | 第32-35页 |
·信任与和谐是农村人际关系的主流 | 第35-36页 |
·人情关系是维持农村人际关系的重要纽带 | 第36-39页 |
·社会转型后 N 村人际关系的特征 | 第39-43页 |
·人际交往越来越广泛,业缘关系越来越重要 | 第39-40页 |
·字据、契约等新的人际交往关系出现 | 第40-42页 |
·农村人际之间的交往表现出情感与利益相融合 | 第42-43页 |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五章 N 村人际关系发生变化的原因 | 第44-49页 |
·经济利益因素的影响 | 第44-46页 |
·政治导向的参与 | 第46-47页 |
·多元文化的融合 | 第47-48页 |
·个体价值观发生变化 | 第48-49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49-55页 |
·主要研究结论 | 第49-50页 |
·对策建议 | 第50-53页 |
·经济发展是确立良好人际关系的物质基础 | 第50-51页 |
·法律建设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外在控制 | 第51-52页 |
·文化道德建设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精神保障 | 第52-53页 |
·创新与不足 | 第53-55页 |
·创新之处 | 第53页 |
·不足之处 | 第53-55页 |
注释 | 第55-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5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9-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