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1 引言 | 第9-29页 |
·研究背景 | 第9-14页 |
·我国经济的转型与挑战 | 第9-10页 |
·中日经济的相互依存与竞争 | 第10-11页 |
·日本经济的低速增长与管理体制转型政策 | 第11-13页 |
·全球经济萧条 | 第13-14页 |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4-18页 |
·研究目的 | 第14页 |
·研究意义 | 第14-18页 |
·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 | 第18-25页 |
·日本经济增长、经济发展与管理体制转型的关系研究 | 第18-23页 |
·日本经济阶段与长期低增长的其他解释之一:需求因素 | 第23页 |
·日本经济阶段与长期低增长的其他解释之二:金融波动 | 第23-24页 |
·文献综述小结 | 第24-25页 |
·科学问题及研究内容 | 第25页 |
·主要创新点 | 第25-27页 |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27-29页 |
·研究方法 | 第27页 |
·技术路线 | 第27-29页 |
2 赶超型国家的经济增长 | 第29-42页 |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 | 第29-30页 |
·赶超型国家的经济增长 | 第30-35页 |
·哈罗德-多玛模型及测算 | 第31-33页 |
·索洛余值方程及应用 | 第33-34页 |
·罗默模型 | 第34-35页 |
·萧条经济的对策研究 | 第35-38页 |
·小结 | 第38-42页 |
3 战后日本经济的阶段划分、经济增长动力及其变迁 | 第42-63页 |
·日本经济的现状及经济增长的阶段性 | 第42-47页 |
·高速增长阶段 | 第47-50页 |
·稳定增长及泡沫经济形成阶段 | 第50-55页 |
·低速增长阶段 | 第55-58页 |
·小结 | 第58-63页 |
4 泡沫经济、低速增长与财政货币对策 | 第63-100页 |
·低速增长之契机:广场协议、日元升值与经济泡沫化 | 第63-75页 |
·泡沫经济前后日本股票市场财富效应的实证分析 | 第75-82页 |
·股票市场财富效应的主要特征 | 第76页 |
·股票市场财富效应的传导机制 | 第76-77页 |
·计量模型与实证分析 | 第77-78页 |
·泡沫经济崩溃前股票市场直接财富效应分析(1968-1990) | 第78-80页 |
·股票市场直接财富效应的实证分析(1991-2010) | 第80-82页 |
·失败的财政政策 | 第82-87页 |
·日本银行的超宽松货币政策 | 第87-98页 |
·零利率政策 | 第87-89页 |
·定量宽松货币政策 | 第89-98页 |
·小结 | 第98-100页 |
5 日本的经济管理体制转型 | 第100-149页 |
·政府结构改革 | 第101-110页 |
·日本政府结构改革的原因 | 第102-104页 |
·改革历程 | 第104-109页 |
·政府改革的成果与极限 | 第109-110页 |
·金融体制改革 | 第110-127页 |
·金融改革的目的 | 第111-116页 |
·金融改革的历程 | 第116-126页 |
·日本金融改革的效果分析 | 第126-127页 |
·社会保险改革的新视角 | 第127-136页 |
·日本高龄化社会的到来 | 第127-132页 |
·日本社会保险制度的基本构成 | 第132-134页 |
·日本社会保险的问题与改革 | 第134-136页 |
·耗能政策出发点的转换:由节能到减碳 | 第136-147页 |
·日本的低碳经济与国际区域经济战略 | 第137-138页 |
·日本节能的阶段划分—从节能到减碳 | 第138-142页 |
·不完全市场与日本节能对策的实施 | 第142-147页 |
·小结 | 第147-149页 |
6 日本经济政策的复杂性分析 | 第149-175页 |
·长期萧条原因的复杂性 | 第149-158页 |
·政府与央行危机对策的复杂性分析 | 第158-161页 |
·金融安全与审慎性政策的复杂性分析 | 第161-166页 |
·日本传统的金融安全与审慎性政策以及政策改革的背景 | 第161-162页 |
·审慎性政策 | 第162-166页 |
·经济政策实施过程中的复杂性 | 第166-174页 |
·小结 | 第174-175页 |
7 日本经验教训对中国的启示 | 第175-186页 |
·对日本低速增长的再思考 | 第175-178页 |
·加快转变发展模式,谨防“日本病” | 第178-179页 |
·政策的复杂性 | 第179-181页 |
·及早解决人口结构问题 | 第181-183页 |
·摸索经济新增长点 | 第183-184页 |
·中国与日本的发展差异 | 第184-186页 |
8 研究结论、不足及研究展望 | 第186-188页 |
参考文献 | 第188-197页 |
致谢 | 第197-199页 |
博士期间第一作者发表成果一览 | 第199-2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