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典型煤矿区水力侵蚀研究及环境质量评价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1-19页 |
| ·选题意义 | 第11-12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 ·水力侵蚀评价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2-14页 |
| ·环境质量评价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4-16页 |
|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6-17页 |
| ·技术路线 | 第17页 |
| ·创新点 | 第17-19页 |
| 第2章 基础理论与技术方法 | 第19-32页 |
| ·3S技术及应用 | 第19-21页 |
| ·RS基础理论及应用 | 第19-20页 |
| ·GPS基础理论及应用 | 第20页 |
| ·GIS基础理论及应用 | 第20-21页 |
| ·水力侵蚀模型简介 | 第21-25页 |
| ·环境质量评价方法概述 | 第25-32页 |
| ·层次分析法 | 第25-27页 |
| ·BP神经网络法 | 第27-28页 |
| ·灰色聚类法 | 第28-29页 |
| ·模糊数学法 | 第29-31页 |
| ·综合指数评价法 | 第31-32页 |
| 第3章 研究区概况 | 第32-36页 |
| ·自然环境概况 | 第32-33页 |
| ·地貌类型及地质环境现状 | 第33-34页 |
| ·煤矿资源分布情况 | 第34-35页 |
| ·社会经济条件 | 第35-36页 |
| 第4章 吉林省典型煤矿区水力侵蚀评价 | 第36-51页 |
| ·煤矿区水力侵蚀评价理论基础 | 第36-37页 |
| ·评价指标确定的原则 | 第36页 |
| ·矿区水力侵蚀评价模型 | 第36-37页 |
| ·基于GIS遥感定量的评价指标的获取 | 第37-45页 |
| ·降雨径流侵蚀力因子(R因子) | 第38-39页 |
| ·土壤侵蚀性因子(K因子) | 第39-42页 |
| ·坡长坡度因子(LS因子) | 第42-43页 |
| ·植被因子(C因子) | 第43-44页 |
| ·水土保持因子(P因子) | 第44-45页 |
| ·矿区水力侵蚀量的计算 | 第45页 |
| ·吉林省煤矿区水力侵蚀分析 | 第45-50页 |
| ·中部矿区 | 第45-47页 |
| ·南部矿区 | 第47-48页 |
| ·东部矿区 | 第48-50页 |
| ·小结 | 第50-51页 |
| 第5章 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的确定 | 第51-64页 |
| ·煤矿区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51-54页 |
| ·评价指标体系指标选取的原则 | 第51-52页 |
| ·指标的选取 | 第52-54页 |
| ·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方法简介 | 第54-63页 |
| ·基于熵值法的环境质量综合评价 | 第54-55页 |
| ·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环境质量评价 | 第55-63页 |
| ·小结 | 第63-64页 |
| 第6章 吉林省典型煤矿区环境质量综合评价结果 | 第64-76页 |
| ·基于熵值法的环境质量综合评价 | 第64-70页 |
| ·基于熵值法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64-65页 |
| ·基于熵值法的环境质量综合评价 | 第65页 |
| ·基于熵值法的环境质量综合评价结果分析 | 第65-70页 |
| ·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环境质量综合评价 | 第70-74页 |
| ·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70-71页 |
| ·煤矿区环境质量综合评价 | 第71页 |
| ·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环境质量综合评价结果分析 | 第71-74页 |
| ·结果对比分析 | 第74-75页 |
| ·小结 | 第75-76页 |
| 第7章 结论与建议 | 第76-79页 |
| ·结论 | 第76-78页 |
| ·建议 | 第78-79页 |
| 参考文献 | 第79-90页 |
| 作者简介及研究成果 | 第90-91页 |
| 致谢 | 第91-92页 |
| 附图 | 第92-10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