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3页 |
·课题背景 | 第12页 |
·絮凝剂概述 | 第12-13页 |
·微生物絮凝剂 | 第13-21页 |
·微生物絮凝剂的分类 | 第13-14页 |
·微生物絮凝剂产生菌的种类 | 第14-15页 |
·影响微生物絮凝剂合成的因素 | 第15-17页 |
·微生物絮凝剂的提取与纯化 | 第17页 |
·微生物絮凝剂絮凝条件的研究 | 第17-19页 |
·微生物絮凝剂的应用 | 第19-20页 |
·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20-21页 |
·研究目的和内容 | 第21-23页 |
·研究目的 | 第21页 |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第21-23页 |
第2章 絮凝剂产生菌的分离筛选 | 第23-33页 |
·试验主要仪器、材料 | 第23-25页 |
·试验所用培养基 | 第25页 |
·试验方法 | 第25-29页 |
·样品采集 | 第25-26页 |
·样品预处理 | 第26页 |
·菌种分离纯化 | 第26页 |
·菌种初筛 | 第26页 |
·菌种复筛 | 第26-27页 |
·微生物絮凝剂在发酵液中分布 | 第27页 |
·菌种分类 | 第27-29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29-32页 |
·菌种分离 | 第29页 |
·菌种初筛 | 第29页 |
·菌种复筛 | 第29-30页 |
·微生物絮凝剂在发酵液中分布 | 第30-31页 |
·菌种分类 | 第31-32页 |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3章 微生物絮凝剂发酵条件的优化 | 第33-43页 |
·试验材料 | 第33页 |
·试验菌种 | 第33页 |
·试验药品及仪器 | 第33页 |
·试验培养基 | 第33页 |
·试验方法 | 第33-35页 |
·菌体量的测定 | 第33页 |
·不同碳源、氮源及浓度对 B31 产絮凝剂的影响 | 第33-34页 |
·发酵时间对菌株 B31 产絮凝剂影响 | 第34页 |
·温度对菌株 B31 产絮凝剂的影响 | 第34页 |
·培养基初始 pH 值对菌株 B31 产絮凝剂的影响 | 第34页 |
·不同接种量对菌株 B31 产絮凝剂影响 | 第34-35页 |
·正交优化 | 第35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5-41页 |
·菌株 B31 的生长曲线 | 第35-36页 |
·不同碳源、氮源及浓度对 B31 产絮凝剂的影响 | 第36-37页 |
·发酵时间对菌株 B31 产絮凝剂的影响 | 第37-38页 |
·温度对菌株 B31 产絮凝剂的影响 | 第38-39页 |
·培养基初始 pH 值对菌株 B31 产絮凝剂的影响 | 第39页 |
·不同接种量对菌株 B31 产絮凝剂影响 | 第39-40页 |
·正交试验结果 | 第40-41页 |
·优化结果验证试验 | 第41页 |
·本章小结 | 第41-43页 |
第4章 絮凝剂提取制备及特性研究 | 第43-58页 |
·试验材料与主要仪器 | 第43页 |
·菌种来源 | 第43页 |
·絮凝剂产生菌的培养 | 第43页 |
·试验方法 | 第43-48页 |
·微生物絮凝剂的热稳定性 | 第43页 |
·微生物絮凝剂的提取 | 第43-44页 |
·微生物絮凝剂的纯化 | 第44页 |
·微生物絮凝剂的组成及性质研究 | 第44-46页 |
·菌株 B31 所产絮凝剂的絮凝特性的研究 | 第46-47页 |
·微生物絮凝剂对生活污水、洗车废水的絮凝作用 | 第47-48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8-56页 |
·微生物絮凝剂的热稳定性 | 第48页 |
·微生物絮凝剂的分离纯化 | 第48-50页 |
·糖和蛋白质的呈色反应 | 第50页 |
·紫外光谱分析 | 第50-51页 |
·红外光谱分析 | 第51-52页 |
·菌株 B31 所产絮凝剂的絮凝特性的研究 | 第52-55页 |
·微生物絮凝剂对生活污水、洗车废水的絮凝效果 | 第55-56页 |
·本章小结 | 第56-58页 |
结论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63-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
作者简介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