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第1-9页 |
CATALOGUE | 第9-14页 |
摘要 | 第14-17页 |
Abstract | 第17-21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21-27页 |
·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1-22页 |
·研究背景 | 第21-22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2页 |
·本文所要解决昀关键问题、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之处 | 第22-27页 |
·研究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22-23页 |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3-26页 |
·研究的创新点 | 第26-27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27-45页 |
·活性炭的基本特征 | 第27-32页 |
·物理结构 | 第27-30页 |
·表面化学性质 | 第30-32页 |
·一般吸附特性 | 第32页 |
·活性炭的制备 | 第32-37页 |
·制备原料 | 第32-34页 |
·活化方法 | 第34-36页 |
·加热方法 | 第36-37页 |
·活性炭性质调控技术研究进展 | 第37-42页 |
·活性炭孔结构调控技术 | 第38页 |
·表面氧化改性技术 | 第38-39页 |
·表面还原改性 | 第39-40页 |
·负载物质改性技术 | 第40-41页 |
·低温等离子体改性技术 | 第41-42页 |
·其他改性方法 | 第42页 |
·芦竹资源的利用现状 | 第42-45页 |
第三章 实验材料和方法 | 第45-59页 |
·实验材料 | 第45-47页 |
·实验原料 | 第45页 |
·试验器材 | 第45-47页 |
·芦竹活性炭的制备 | 第47-49页 |
·芦竹基本性质的测定 | 第47-48页 |
·芦竹活性炭的制备工艺 | 第48-49页 |
·芦竹活性炭的表征 | 第49-53页 |
·活性炭得率计算 | 第49页 |
·表面形貌观察 | 第49-50页 |
·比表面积和孔径分布 | 第50-51页 |
·红外光谱分析 | 第51页 |
·表面酸性含氧官能团含量测定 | 第51-52页 |
·表面等电点的测定 | 第52页 |
·活性炭Zeta电位的测定 | 第52页 |
·X射线衍射分析 | 第52-53页 |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 | 第53页 |
·吸附试验方法 | 第53-59页 |
·模拟废水的配制及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53-54页 |
·芦竹活性炭对废水的吸附研究 | 第54-55页 |
·吸附动力学模型理论和数值模拟 | 第55-57页 |
·吸附热力学模型理论和数值模拟 | 第57-59页 |
第四章 常规加热法制备芦竹炭的工艺优化 | 第59-77页 |
·芦竹的化学性质 | 第60-62页 |
·芦竹的工业分析 | 第60页 |
·芦竹的热重分析 | 第60-62页 |
·芦竹活性炭制备条件对比表面积和孔容的影响 | 第62-68页 |
·浸渍时间对比表面积和孔容的影响 | 第62-64页 |
·剂料比对比表面积和孔容的影响 | 第64-66页 |
·活化温度对比表面积和孔容的影响 | 第66-68页 |
·芦竹活性炭的表征 | 第68-75页 |
·活性炭的表面形态 | 第68-69页 |
·活性炭的孔径结构 | 第69-70页 |
·活性炭XPS分析 | 第70-72页 |
·活性炭对土霉素的吸附性能研究 | 第72-74页 |
·各种吸附剂对土霉素的吸附性能比较 | 第74-75页 |
·小结 | 第75-77页 |
第五章 微波加热法制备芦竹炭的工艺优化 | 第77-87页 |
·微波活性炭的制备 | 第77-78页 |
·微波加热法制备条件对比表面积和孔容的影响 | 第78-83页 |
·辐射功率对表面积和孔容的影响 | 第78-80页 |
·辐射时间对比表面积和孔容的影响 | 第80-81页 |
·剂料比对比表面积和孔容的影响 | 第81-83页 |
·芦竹活性炭的表征 | 第83-85页 |
·活性炭的表面形态 | 第83页 |
·活性炭的比表面积和孔隙结构 | 第83-84页 |
·活性炭表面泽塔电位 | 第84-85页 |
·小结 | 第85-87页 |
第六章 两种加热方法制备芦竹炭吸附性能的比较 | 第87-105页 |
·两种活性炭的制备 | 第87-88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88-104页 |
·氮气吸附脱附实验 | 第88-89页 |
·表面官能团和等电荷点分析 | 第89-91页 |
·XRD分析 | 第91-92页 |
·溶液pH值对吸附效果的影响 | 第92-94页 |
·吸附时间对吸附效果的影响 | 第94-95页 |
·吸附动力学研究 | 第95-98页 |
·吸附等温线研究 | 第98-99页 |
·吸附热力学研究 | 第99-100页 |
·金属离子对CIP吸附效果的影响 | 第100-104页 |
·小结 | 第104-105页 |
第七章 盐类辅助活化芦竹炭的性质及吸附Cr(Ⅵ)行为研究 | 第105-119页 |
·盐类辅助活化活性炭的制备 | 第105-106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106-118页 |
·活性炭物理结构分析 | 第106-108页 |
·贝姆滴定结果 | 第108页 |
·XRD分析 | 第108-109页 |
·溶液pH值对吸附效果的影响 | 第109-110页 |
·吸附时间对吸附效果的影响 | 第110-111页 |
·吸附动力学研究 | 第111-112页 |
·吸附等温线研究 | 第112-114页 |
·共存离子对吸附的影响 | 第114-115页 |
·吸附机理研究 | 第115-118页 |
·小结 | 第118-119页 |
第八章 有机改性芦竹炭的表面改性及吸附行为研究 | 第119-129页 |
·有机改性活性炭的制备 | 第119-120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120-126页 |
·表面形貌分析 | 第120页 |
·比表面积分析 | 第120页 |
·溶液pH值对吸附效果的影响 | 第120-121页 |
·吸附时间对吸附效果的影响 | 第121-122页 |
·吸附等温线 | 第122-123页 |
·吸附机理研究 | 第123-126页 |
·小结 | 第126-129页 |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29-133页 |
·研究结论 | 第129-131页 |
·研究展望 | 第131-133页 |
参考文献 | 第133-147页 |
致谢 | 第147-149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文章目录 | 第149-152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申请专利目录 | 第152-153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奖励 | 第153-155页 |
附录一 Comparison of activated carbons from Arundo donax Linn with H_3PO_4 activation byconventional and microwave heating methods | 第155-173页 |
附录二 Enhanced adsorption of chromium onto activated carbon by microwave-assisted H_3PO_4 mixedwith Fe/AI/Mn activation | 第173-197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1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