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9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9-14页 |
|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第9页 |
| ·行波法电缆故障检测相关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3页 |
| ·行波法电缆故障检测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 ·电缆接头故障检测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 ·小波降噪研究现状 | 第12页 |
| ·高压窄脉冲源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 ·本文主要工作 | 第13-14页 |
| 第2章 行波法电缆故障检测理论与数学模型 | 第14-19页 |
| ·电缆长线等效电路 | 第14页 |
| ·行波脉冲信号在电缆中的传播速度 | 第14-18页 |
| ·行波信号在电缆中传播的数学模型及特性阻抗 | 第15-17页 |
| ·行波信号在电缆中的反射 | 第17-18页 |
| ·行波反射法测距原理 | 第18页 |
| ·本章小结 | 第18-19页 |
| 第3章 行波法电缆故障定位仿真模型建立 | 第19-23页 |
| ·电缆和脉冲源控件的选择 | 第19页 |
| ·电缆开路和短路故障模型建立 | 第19-20页 |
| ·实测与仿真数据比较 | 第20-22页 |
| ·实测数据采集 | 第20-21页 |
| ·仿真数据采集 | 第21页 |
| ·实测与仿真数据对比分析 | 第21-22页 |
| ·本章小结 | 第22-23页 |
| 第4章 行波反射法脉冲源分析与设计 | 第23-33页 |
| ·高压窄脉冲源设计 | 第23-24页 |
| ·脉冲形状的选择 | 第23页 |
| ·发射脉冲选择 | 第23-24页 |
| ·脉冲源电路的整体结构及设计 | 第24页 |
| ·触发脉冲电路设计 | 第24-27页 |
| ·数字窄脉冲合成电路设计 | 第24-25页 |
| ·触发脉冲幅值放大电路设计 | 第25-26页 |
| ·触发脉冲电源模块设计 | 第26-27页 |
| ·高压窄脉冲的产生 | 第27-32页 |
| ·Marx 电路脉冲产生原理 | 第27-28页 |
| ·采用 IGBT 替换放电气隙的改进 Marx 电路 | 第28-29页 |
| ·IGBT 驱动电路 | 第29-31页 |
| ·高压脉冲源电源模块及其他模块选择 | 第31-32页 |
| ·高压脉冲源仿真模型建立及结果分析 | 第32页 |
|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 第5章 小波降噪理论及曲线拟合原理 | 第33-42页 |
| ·小波降噪基本原理 | 第33-34页 |
| ·连续小波变换原理 | 第33-34页 |
| ·离散小波变换原理 | 第34页 |
| ·小波变换多分辨分析与信号降噪处理 | 第34-36页 |
| ·小波变换多分辨分析 | 第34-35页 |
| ·小波法降噪数学模型及降噪过程 | 第35-36页 |
| ·小波变换降噪原理 | 第36页 |
| ·改进加权系数法及阈值的确定 | 第36-37页 |
| ·改进加权系数法降噪结果与分析 | 第37-39页 |
| ·曲线拟合法起始点辨识结果与分析 | 第39-40页 |
| ·反射脉冲衰减规律 | 第39-40页 |
| ·反射脉冲的曲线拟合处理 | 第40页 |
| ·改进加权系数法与曲线拟合法起始点辨识精度分析 | 第40-41页 |
|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 第6章 行波法电缆接头故障检测结果分析 | 第42-52页 |
| ·行波法电缆接头接触电阻仿真模型建立 | 第42-43页 |
| ·反射波幅值随接触电阻大小的变化趋势 | 第43-47页 |
| ·行波法电缆接头故障接触电阻仿真 | 第43-44页 |
| ·行波法电缆接头故障接触电阻末端开路实测数据采集 | 第44-46页 |
| ·行波法电缆接头故障接触电阻末端短路实测数据采集 | 第46-47页 |
| ·行波法电缆接头泄露电阻仿真模型建立 | 第47-48页 |
| ·反射波幅值随泄露电阻大小的变化趋势 | 第48-51页 |
| ·行波法电缆接头故障泄露电阻仿真 | 第48-49页 |
| ·行波法电缆接头故障泄露电阻末端开路实测数据采集 | 第49-50页 |
| ·行波法电缆接头故障泄露电阻末端短路实测数据采集 | 第50-51页 |
|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 结论 | 第52-53页 |
| 参考文献 | 第53-57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 第57-58页 |
| 致谢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