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5页 |
| 目录 | 第5-8页 |
| 图表清单 | 第8-11页 |
| 1 绪论 | 第11-20页 |
| ·课题来源和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 ·课题来源 | 第11页 |
|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 ·国内外研究动态分析 | 第12-17页 |
| ·机床整机热分析的研究动态 | 第12-13页 |
| ·滚珠丝杠进给系统热分析研究动态 | 第13-14页 |
| ·固定结合面接触热阻研究动态 | 第14-15页 |
| ·ANSYS二次开发的研究动态 | 第15-17页 |
| ·本文主要研究工作和论文结构安排 | 第17-20页 |
| ·本文主要研究工作 | 第17页 |
| ·论文结构安排 | 第17-20页 |
| 2 进给系统热特性分析工具总体设计 | 第20-28页 |
| ·进给系统热分析工具的需求分析 | 第20-21页 |
| ·系统功能需求 | 第20-21页 |
| ·系统软件环境需求 | 第21页 |
| ·进给系统热分析工具总体设计 | 第21-26页 |
| ·系统功能体系架构设计 | 第22-23页 |
| ·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 第23-26页 |
| ·系统实现的关键技术 | 第26-27页 |
| ·ANSYS二次开发技术在直线进给系统有限元建模中的应用 | 第26-27页 |
| ·进给系统热特性分析技术 | 第27页 |
|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 3 基于ANSYS二次开发技术的进给系统有限元模型 | 第28-43页 |
| ·有限元热分析原理 | 第28-34页 |
| ·有限元稳态温度场分析 | 第28-30页 |
| ·有限元瞬态温度场分析 | 第30-31页 |
| ·有限元热-结构耦合分析 | 第31-34页 |
| ·ANSYS二次开发技术 | 第34-37页 |
| ·ANSYS二次开发模式 | 第34-36页 |
| ·面向对象过程的语言C#对ANSYS封装调用 | 第36-37页 |
| ·建立直线进给系统的有限元模型 | 第37-40页 |
| ·选择单元类型 | 第37-38页 |
| ·设置材料属性 | 第38-40页 |
| ·划分网格 | 第40页 |
| ·实例说明 | 第40-42页 |
|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 4 基于固定结合面的进给系统热特性分析技术 | 第43-68页 |
| ·进给系统固定结合面接触热阻研究 | 第43-45页 |
| ·接触热阻的定义 | 第43页 |
| ·接触热阻的影响因素 | 第43-44页 |
| ·接触热阻特性的处理方法 | 第44-45页 |
| ·建立进给系统热特性分析的热流模型 | 第45-52页 |
| ·热力学第一定律 | 第45-46页 |
| ·三种基本的热传递方式 | 第46-51页 |
| ·进给系统的组成结构和进给系统的热流模型 | 第51-52页 |
| ·进给系统热源的计算和加载 | 第52-58页 |
| ·伺服电机发热量的计算 | 第52页 |
| ·滚珠丝杠副发热量的计算 | 第52-53页 |
| ·滚动导轨摩擦发热量的计算 | 第53-54页 |
| ·轴承发热量的计算 | 第54-56页 |
| ·滚珠丝杠副移动热源的APDL的编制 | 第56-57页 |
| ·热源的加载 | 第57-58页 |
| ·进给系统边界条件的计算和加载 | 第58-61页 |
| ·自然对流边界条件的计算 | 第58-59页 |
| ·滚珠丝杠旋转带动周围空气的强迫对流系数计算 | 第59-60页 |
| ·中空滚珠丝杠内部冷却热强制对流计算 | 第60页 |
| ·热对流边界条件的加载 | 第60-61页 |
| ·滚珠丝杠进给系统在移动载荷情况下的热平衡分析 | 第61-67页 |
| ·热平衡分析的数学模型 | 第61-63页 |
| ·热平衡分析的有限元模型 | 第63-64页 |
| ·计算结果分析 | 第64-67页 |
|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 5 进给系统热特性分析工具的实现与运行实例 | 第68-80页 |
| ·进给系统热分析系统的软件开发环境 | 第68页 |
| ·系统软件流程设计 | 第68-69页 |
| ·数据库设计 | 第69-71页 |
| ·系统应用实例 | 第71-79页 |
| ·系统权限管理 | 第71-72页 |
| ·VDL600E进给系统热特性分析过程 | 第72-79页 |
| ·本章小结 | 第79-80页 |
| 6 全文总结与展望 | 第80-82页 |
| ·论文工作总结 | 第80页 |
| ·未来展望 | 第80-82页 |
| 致谢 | 第82-83页 |
| 参考文献 | 第83-88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出版著作情况和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学研究情况 | 第88-89页 |
| 附件 | 第89-9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