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1 前言 | 第11-17页 |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1-12页 |
·二氧化碳活化的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金属活化二氧化碳 | 第12-13页 |
·金属配合物活化二氧化碳 | 第13-15页 |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5-17页 |
2 理论基础 | 第17-23页 |
·引言 | 第17页 |
·薛定谔方程和三个基本近似 | 第17-18页 |
·非相对论近似 | 第17页 |
·绝热近似 | 第17-18页 |
·单电子近似 | 第18页 |
·密度泛函理论(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 DFT) | 第18-19页 |
·过渡态理论(transition state theory,TST) | 第19-20页 |
·内禀反应坐标理论(Intrinsic Reaction Coordinate,IRC) | 第20-21页 |
·溶剂化效应 | 第21-22页 |
·前线分子轨道理论 | 第22-23页 |
3 (PNN)Ru(H)(CO)活化二氧化碳机理的理论研究 | 第23-35页 |
·引言 | 第23-24页 |
·计算方法 | 第24-25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25-32页 |
·化合物 1 和 2 之间的互变异构化 | 第25-28页 |
·化合物 4 和 5 的形成 | 第28-31页 |
·前线分子轨道分析 | 第31-32页 |
·结论 | 第32-35页 |
4 (NNS)Ru(H)(CO)活化二氧化碳机理的理论研究 | 第35-45页 |
·引言 | 第35-36页 |
·计算方法 | 第36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36-42页 |
·化合物 NNS-1 和 NNS-2 之间的互变异构化 | 第37-39页 |
·化合物 NNS-4 和 NNS-5 的形成 | 第39-42页 |
·(NNS)Ru(H)(CO)与(PNN)Ru(H)(CO)活化二氧化碳的比较 | 第42页 |
·结论 | 第42-45页 |
5 展望 | 第45-47页 |
致谢 | 第47-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5页 |
附录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