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国家行政管理论文--公安工作论文--治安工作论文--公共秩序管理论文

群体性事件中社会心理的影响及引导机制研究

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5页
目录第5-8页
第一章 绪论第8-13页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第8-9页
     ·选题背景第8-9页
     ·研究意义第9页
   ·文献综述第9-12页
     ·群体性事件的界定第9-10页
     ·群体性事件的特点第10-11页
     ·群体性事件引发的原因第11页
     ·群体性事件的解决措施第11-12页
     ·评价第12页
   ·研究思路及方法第12-13页
第二章 核心概念的界定和理论基础第13-18页
   ·核心概念的界定第13-14页
     ·群体性事件第13-14页
     ·社会心理第14页
   ·理论基础第14-18页
     ·相对剥夺理论第15页
     ·价值累加理论第15-16页
     ·从众理论第16页
     ·匿名理论第16-18页
第三章 群体性事件发生的原因分析第18-25页
   ·群体性事件产生的政府行政原因第18-20页
     ·服务型行政理念的缺失第18-19页
     ·常规性的利益表达渠道缺失第19页
     ·腐败现象越禁越烈第19-20页
   ·群体性事件产生的社会原因第20-22页
     ·公平性缺失,弱势群体的利益受到侵害第20-21页
     ·恃强凌弱、求告无门的问题普遍存在第21页
     ·多元社会文化的冲击第21-22页
   ·群体性事件产生社会心理原因第22-25页
     ·被剥夺心理第22-23页
     ·不平衡心理第23页
     ·捍卫权利的心理第23-24页
     ·宣泄心理第24-25页
第四章 群体性事件发展过程中的社会心理分析第25-33页
   ·群体性事件潜在阶段的社会心理分析第25-27页
     ·被剥夺与失衡的心理第25-26页
     ·维护自己权利的心理第26页
     ·仇视强势群体的心理第26-27页
   ·群体性事件爆发阶段的社会心理分析第27-28页
     ·谣言诱导的心理第27-28页
     ·集群心理的易冲动性与非理性第28页
   ·群体性事件持续阶段的社会心理分析第28-30页
     ·公众的感染心理第29页
     ·从众与模仿心理第29-30页
     ·去个性化的匿名心理第30页
     ·无责任的社会心理第30页
   ·群体性事件结束阶段的社会心理分析第30-31页
     ·迷茫观望的心理第31页
     ·等待解决问题的心理第31页
   ·群体性事件善后处理阶段的社会心理分析第31-33页
     ·对解决方案认可的心理第32页
     ·无奈与仇视的心理第32-33页
第五章 群体性事件的社会心理引导机制分析第33-39页
   ·群体性事件潜伏阶段的社会心理引导分析第33-35页
     ·建立完善的社会心理预警机制第33-34页
     ·建立平等理性的交流与沟通机制第34页
     ·建立有效的情绪宣泄机制第34-35页
   ·群体性事件爆发阶段的社会心理引导分析第35-36页
     ·建立完善的信息公布机制,减少谣言的传播第35-36页
     ·增强群众的法制观念,树立理性的行为观第36页
   ·群体性事件持续阶段的社会心理引导分析第36-38页
     ·建立正确的引导机制,淡化情绪感染第36-37页
     ·干预群体的集聚程度,消除从众心理第37页
     ·加强执法力度,弱化匿名与无责任心理第37-38页
   ·群体性事件结束与恢复阶段的社会心理引导分析第38-39页
     ·建立完善的利益协调机制第38页
     ·建立公平公正的事后补偿机制第38-39页
结论第39-40页
参考文献第40-42页
致谢第42页

论文共4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当代中国群体性事件防治研究--基于社会资本的分析框架
下一篇:X司法所引进社区矫正工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