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化民居建筑符号再生设计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英文摘要 | 第5-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8页 |
·研究背景 | 第12-23页 |
·缘起 | 第12-13页 |
·相关概念阐释 | 第13-17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7-23页 |
·选题 | 第23-25页 |
·研究目的 | 第23页 |
·研究意义 | 第23-24页 |
·研究范围 | 第24页 |
·创新点 | 第24-25页 |
·研究方法 | 第25-26页 |
·研究内容及框架 | 第26-28页 |
第二章 安化民居建筑符号的基础研究 | 第28-70页 |
·安化民居建筑产生的背景 | 第28-32页 |
·地理区位 | 第28-29页 |
·历史沿革 | 第29页 |
·自然资源 | 第29-30页 |
·文化特征 | 第30-32页 |
·经济发展 | 第32页 |
·安化民居建筑的基本类型 | 第32-45页 |
·私用民居 | 第33-40页 |
·公用民居 | 第40-45页 |
·安化民居建筑符号的构成要素 | 第45-68页 |
·图像符号 | 第45-47页 |
·指示符号 | 第47-58页 |
·象征符号 | 第58-68页 |
·安化民居建筑符号要素的相互关系 | 第68-69页 |
小结 | 第69-70页 |
第三章 安化民居建筑符号设计现状和问题 | 第70-86页 |
·安化民居建筑发展概况 | 第70-72页 |
·安化民居建筑符号设计现状 | 第72-81页 |
·民居符号建造年代 | 第77页 |
·民居符号建造质量 | 第77-79页 |
·民居符号风貌评价 | 第79-80页 |
·民居符号高度控制 | 第80-81页 |
·安化民居建筑符号设计存在的问题 | 第81-85页 |
·居民意识落后,人为破坏严重 | 第82-83页 |
·法制政策不全,土地利用无序 | 第83页 |
·资金严重不足,人居环境欠佳 | 第83-84页 |
·专业人才匮乏,文化内涵缺失 | 第84-85页 |
小结 | 第85-86页 |
第四章 安化民居建筑符号的再生设计 | 第86-140页 |
·安化与南方其他山地民居符号特征比较 | 第87-96页 |
·民居建筑图像符号特征比较 | 第87-89页 |
·民居建筑指示符号特征比较 | 第89-93页 |
·民居建筑象征符号特征比较 | 第93-96页 |
·安化民居建筑符号再生设计原则与目标 | 第96-101页 |
·安化民居建筑符号再生设计原则 | 第96-101页 |
·安化民居建筑符号再生设计目标 | 第101页 |
·安化民居建筑符号再生设计表达方式 | 第101-105页 |
·加强图像符号的直观性 | 第102页 |
·注重指示符号的空间感 | 第102-103页 |
·把握象征符号的意蕴性 | 第103-105页 |
·安化民居建筑符号再生设计组织程序 | 第105-107页 |
·调查认定 | 第105页 |
·恢复整饬 | 第105-106页 |
·开辟新区 | 第106-107页 |
·合理调试 | 第107页 |
·安化民居建筑符号再生设计政策建议 | 第107-110页 |
·还利于民 | 第108页 |
·强化管理 | 第108-109页 |
·政府宏调 | 第109-110页 |
·广纳人才 | 第110页 |
·安化民居建筑符号再生设计具体方法 | 第110-139页 |
·安化民居建筑图像符号再生设计 | 第111-116页 |
·安化民居建筑指示符号再生设计 | 第116-128页 |
·安化民居建筑象征符号再生设计 | 第128-138页 |
·启示 | 第138-139页 |
小结 | 第139-140页 |
第五章 典型实例分析 | 第140-155页 |
·梅山文化生态园综合管理楼再生设计 | 第140-143页 |
·关键词:功能置换 | 第141页 |
·再生设计理念 | 第141页 |
·再生设计方法 | 第141-143页 |
·黄沙坪茶市老街民居建筑符号再生设计 | 第143-148页 |
·关键词:和谐统一 | 第144页 |
·再生设计理念 | 第144-146页 |
·再生设计方法 | 第146-148页 |
·清塘铺移民小区民居建筑符号再生设计 | 第148-152页 |
·关键词:环境布局 | 第148页 |
·再生设计理念 | 第148-149页 |
·再生设计基本原则 | 第149-151页 |
·再生设计方法 | 第151-152页 |
·江南镇连环村民居建筑符号再生设计 | 第152-154页 |
·关键词:功能不变 | 第153页 |
·再生设计理念 | 第153页 |
·再生设计方法 | 第153-154页 |
小结 | 第154-155页 |
结语与展望 | 第155-156页 |
发展趋势 | 第156页 |
后续研究建议 | 第156-157页 |
参考文献 | 第157-162页 |
附录 | 第162-163页 |
致谢 | 第163-1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