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绩效评价的城市供水企业价格形成机制研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1 绪论 | 第9-18页 |
| ·问题的提出 | 第9页 |
| ·研究背景 | 第9-11页 |
| ·城市化加速的影响 | 第9-10页 |
| ·城市供水价格市场化改革的发展 | 第10-11页 |
| ·文献综述 | 第11-16页 |
| ·关于城市供水价格的研究 | 第11-13页 |
| ·关于城市供水绩效评价的研究 | 第13-16页 |
| ·研究意义 | 第16页 |
| ·本文的框架结构 | 第16页 |
|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图 | 第16-18页 |
|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 ·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 2 我国城市供水价格的改革进程 | 第18-23页 |
| ·我国城市供水价格改革历程 | 第18-20页 |
| ·免费供水阶段(1965 年以前) | 第18页 |
| ·低水价供水阶段(1965-1985 年) | 第18页 |
| ·成本补偿供水阶段(1985-1998 年) | 第18-19页 |
| ·合理收益阶段(1998 年至今) | 第19-20页 |
| ·我国城市供水价格制定的成本依据 | 第20-21页 |
| ·资源水价 | 第20-21页 |
| ·工程水价 | 第21页 |
| ·环境水价 | 第21页 |
| ·我国城市供水价格的现实表现 | 第21-23页 |
| 3 供水企业最优绩效水平的博弈分析 | 第23-32页 |
| ·供水企业的技术经济特性 | 第23-24页 |
| ·自然垄断性 | 第23页 |
| ·行政垄断性 | 第23页 |
| ·准公共物品属性 | 第23-24页 |
| ·兼具公益性和企业性 | 第24页 |
| ·自然垄断企业的回报率监管模型 | 第24-25页 |
| ·回报率监管原理 | 第24页 |
| ·回报率监管模型 | 第24-25页 |
| ·自然垄断企业的激励性监管模式 | 第25-27页 |
| ·价格上限监管原理 | 第25页 |
| ·绩效目标机制 | 第25-26页 |
| ·两种激励监管模式的比较 | 第26页 |
| ·基于绩效的价格上限模型设计 | 第26-27页 |
| ·供水企业最优绩效水平的博弈分析 | 第27-32页 |
| ·供水企业利润最大化下的最优绩效确定 | 第28页 |
| ·政府社会福利最大化下的最优绩效确定 | 第28-30页 |
| ·两种最优绩效确定的比较 | 第30-32页 |
| 4 基于绩效的城市供水价格形成机制实证分析 | 第32-45页 |
| ·城市供水企业绩效评价 | 第32-33页 |
| ·绩效及其评价的界定 | 第32页 |
| ·企业绩效评价方法 | 第32-33页 |
| ·标尺比较绩效评价的理论依据 | 第33-34页 |
| ·标尺竞争理论 | 第33页 |
| ·标尺竞争的应用 | 第33-34页 |
| ·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及其应用 | 第34-35页 |
| ·数据包络分析法产生 | 第34页 |
| ·DEA 的广泛应用 | 第34-35页 |
| ·我国城市供水企业绩效评价的实证分析 | 第35-42页 |
| ·模型假设 | 第35页 |
| ·指标的选取 | 第35-36页 |
| ·时间维度实证分析 | 第36-37页 |
| ·空间维度实证分析 | 第37-42页 |
| ·基于绩效评价的城市供水价格调整建议 | 第42-45页 |
| ·北京市基于城市供水绩效的价格调整建议 | 第42页 |
| ·部分省市基于城市供水绩效的价格调整建议 | 第42-45页 |
| 5 结论 | 第45-48页 |
| ·主要结论 | 第45-47页 |
| ·成本定价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低效率 | 第45页 |
| ·加强监管有助于科学合理的价格机制的形成 | 第45-46页 |
| ·完善水价听证制度、健全水价听证程序 | 第46页 |
| ·合理补贴有利于社会福利最大化的实现 | 第46-47页 |
| ·主要创新点 | 第47页 |
| ·存在的局限性 | 第47-48页 |
| 参考文献 | 第48-52页 |
| 致谢 | 第52-53页 |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第53-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