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地质学论文--岩石学论文--岩石分类论文--岩浆岩(火成岩)论文

峨眉山大火成岩省的岩浆运移、滞留、演化过程的岩石学和数值模拟研究

中文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8页
目录第8-11页
第一章 引言第11-31页
   ·研究历史和现状第11-14页
   ·研究背景第14-21页
     ·幔源岩浆的地壳滞留过程第14-15页
     ·高 T i 和低 Ti 玄武岩成因第15-17页
     ·原始岩浆成分及温度第17-18页
     ·峨眉山大火成岩省中的成矿作用第18-20页
     ·中酸性岩及其成因第20-21页
   ·选题依据及意义第21-22页
   ·研究思路及研究内容第22-24页
     ·研究思路第22页
     ·研究内容第22-24页
   ·技术路线及研究方法第24-25页
     ·技术路线第24页
     ·研究方法第24-25页
   ·论文完成的实物工作量第25页
   ·取得的主要进展、成果和认识第25-31页
第二章 地幔熔融柱反演软件CALMANTLE1.020第31-46页
   ·引言第31-32页
   ·Calmantle1.0软件简介第32-37页
     ·数据处理模块第32-35页
     ·压力反演模块第35-36页
     ·深度反演模块第36页
     ·辅助模块介绍第36-37页
   ·软件验证第37-38页
   ·实例演示第38-41页
     ·收集数据第38-40页
     ·岩浆起源压力反演第40-41页
     ·起止熔融深度的估算第41页
   ·地幔熔融柱计算结果的应用第41-45页
     ·N_2玄武岩形成前的岩石圈厚度第42-43页
     ·Q1、 Q2 和 Q4 时期的岩石圈厚度第43-44页
     ·石圈厚度变化与岩浆脉动喷发第44-45页
   ·小结第45-46页
第三章 峨眉山大火成岩省斜长石巨晶玄武岩成因研究第46-86页
   ·引言第46-48页
   ·地质背景第48-49页
   ·野外关系和岩石学特征第49-51页
   ·采样和实验分析第51-57页
     ·全岩地球化学成分和矿物成分第51-54页
     ·晶体粒度分析第54-55页
     ·Sr - Nd - P b 同位素第55-57页
   ·结果第57-71页
     ·全岩主量、微量成分第57-64页
     ·矿物成分第64-68页
     ·CSD 结果第68-69页
     ·AF 值第69-70页
     ·同位素结果第70-71页
   ·讨论第71-85页
     ·P-T - H_2O - fO_2结晶条件第71-73页
     ·滞留过程中的结晶和岩浆演化第73-75页
     ·滞留时间,喷发周期和喷发速率第75-77页
     ·斜长石结构成因与循环喷发第77-79页
     ·斜长石巨晶玄武岩源区信息第79-85页
   ·小结第85-86页
第四章 流体再活化冻结岩浆房机制第86-98页
   ·引言第86页
   ·流行的升温活化机制第86-90页
     ·高温岩浆升温机制第87-88页
     ·分异流体升温机制第88-90页
   ·流体直接活化机制第90-92页
     ·升温过程中的晶体再吸收第90-91页
     ·冻结的镁铁质岩浆房第91-92页
   ·流体活化机制的数值模拟第92-96页
     ·模型第92-95页
     ·模拟结果第95-96页
   ·小结第96-98页
第五章 攀枝花侵入体的侵位时间尺度:来自斜长石巨晶辉长岩的约束第98-129页
   ·引言第98-99页
   ·攀枝花地质背景第99-102页
     ·峨眉山大火成岩省铁矿分布特征第99-100页
     ·攀枝花辉长岩第100-101页
     ·朱家包包岩体和采样第101-102页
   ·方 法第102-106页
     ·晶体粒度分析第102-105页
     ·全岩主、微量成分和矿物成分第105-106页
     ·矿物原位同位素分析第106页
   ·结果第106-121页
     ·CSDs结果第106-108页
     ·全岩主量和微量元素第108-119页
     ·矿物地球化学第119-120页
     ·斜长石巨晶原位 Sr 同位素第120-121页
   ·讨论第121-128页
     ·P -T - H_2O - f O_2结晶条件第121-123页
     ·源区和晶体生长第123-124页
     ·斜长石巨晶的生长时间第124-125页
     ·攀枝花辉长岩侵位时间尺度第125-127页
     ·对铁矿成因的约束第127-128页
   ·小结第128-129页
第六章 峨眉山大火成岩省幔源岩浆底侵作用的地壳响应:来自大老包花岗岩的年代学和热模拟证据第129-141页
   ·引言第129-130页
   ·地质背景第130-132页
   ·样品与分析方法第132-133页
   ·锆石 U - Pb 定年结果第133-134页
   ·讨论第134-139页
   ·小结第139-141页
第七章 结论第141-143页
补充材料第143-165页
参考文献第165-182页
致谢第182-183页
附录第183-185页

论文共18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南雄—丹霞盆地白垩纪沉积序列演化特征及其对南海构造转换的响应
下一篇:滇西北衙超大型金多金属矿床岩浆作用与成矿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