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杂剧中的隐逸剧研究
目录 | 第1-4页 |
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元杂剧中隐逸剧的概念界定和剧目考论 | 第6-16页 |
第一节 隐逸剧的概念和范围 | 第6-9页 |
第二节 隐逸剧的剧目考证 | 第9-16页 |
一、 关于《陈抟高卧》 | 第10-11页 |
二、 关于《火烧介子推》 | 第11-12页 |
三、 关于《七里滩》 | 第12-13页 |
四、 关于《贬黄州》 | 第13-14页 |
五、 关于《醉写赤壁赋》 | 第14-16页 |
第二章 元杂剧中的隐逸剧溯源 | 第16-24页 |
第一节 隐逸文学的历史源流 | 第16-19页 |
一、 春秋战国时期的隐逸文学 | 第16-17页 |
二、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隐逸文学 | 第17-18页 |
三、 唐宋时期的隐逸文学 | 第18-19页 |
第二节 元代社会背景对隐逸剧的影响 | 第19-24页 |
一、 元代民族歧视政策对隐逸剧的影响 | 第19-20页 |
二,科举制度的废止对隐逸剧的影响 | 第20-21页 |
三、 全真教对于隐逸剧的影响 | 第21-24页 |
第三章 元杂剧中隐逸剧的隐逸思想 | 第24-34页 |
第一节 元杂剧隐逸剧的思想透视 | 第24-30页 |
一、 不事王侯,高尚其事的隐逸思想 | 第24-26页 |
二、 安贫乐道,忧国忧民的隐逸思想 | 第26-28页 |
三、 “有道则见无道则隐”的隐逸思想 | 第28-29页 |
四、 世俗尚奇的隐逸思想 | 第29-30页 |
第二节 隐逸思想对元代文学的影响 | 第30-34页 |
一、 对于元杂剧的影响 | 第30-31页 |
二、 对于元曲和元诗的影响 | 第31-34页 |
结语 | 第34-35页 |
主要参考文献书目 | 第35-36页 |
致谢信 | 第3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