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1 绪论 | 第8-27页 |
·引言 | 第8-9页 |
·取代二氢吡喃与亲核试剂的开环反应 | 第9-15页 |
·取代二氢吡喃与吲哚类亲核试剂的开环反应 | 第9-12页 |
·取代二氢吡喃与硫酚类亲核试剂的开环反应 | 第12-14页 |
·取代二氢吡喃与其它亲核试剂的开环反应 | 第14页 |
·小结 | 第14-15页 |
·用于构建杂环化合物的多组分反应 | 第15-25页 |
·UGI 反应 | 第16-18页 |
·BIGINELLI 反应 | 第18-19页 |
·HANTZSCH 反应 | 第19-21页 |
·GEWALD 反应 | 第21-22页 |
·BUCHERER–BERGS 反应 | 第22-23页 |
·ROBINSON 托品酮合成法 | 第23-24页 |
·POVAROV 反应 | 第24页 |
·DEBUS–RADZISZEWSKI 咪唑合成 | 第24-25页 |
·本文的设计思路 | 第25-27页 |
2 取代二氢吡喃与双位点亲核试剂的开环反应 | 第27-52页 |
·实验仪器与试剂 | 第27-29页 |
·主要实验仪器 | 第27页 |
·实验主要药品 | 第27-29页 |
·实验部分 | 第29-31页 |
·反应底物的合成 | 第29-30页 |
·乙酰乙酸烯丙酯的合成 | 第29-30页 |
·甲醛水溶液、丁基乙烯基醚和乙酰乙酸甲酯的三组分反应 | 第30页 |
·二氢吡喃衍生物 1a 与邻氨基苯甲酰胺的反应 | 第30页 |
·二氢吡喃衍生物 1a、靛红酸酐和 3,4-二甲氧基苯乙胺的三组分反应 | 第30-31页 |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31-42页 |
·未知化合物的特征数据 | 第42-52页 |
3 总结与展望 | 第52-53页 |
致谢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68页 |
附录1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第68-69页 |
附录2 部分化合物的核磁谱图 | 第69-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