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1-6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28页 |
·生物催化制备手性胺 | 第12-16页 |
·外消旋胺的动力学拆分(KR) | 第12-14页 |
·胺的动态动力学拆分(DKR) | 第14-15页 |
·转氨酶不对称合成手性胺 | 第15-16页 |
·转氨酶简介 | 第16-22页 |
·转氨酶的分类 | 第17-19页 |
·转氨酶的催化机制 | 第19页 |
·ω-转氨酶的应用 | 第19-22页 |
·西他列汀 | 第22-26页 |
·西他列汀的化学名称及结构 | 第23页 |
·西他列汀的药理作用 | 第23-24页 |
·西他列汀的合成 | 第24-26页 |
·本课题的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 第26-28页 |
第二章 转氨酶基因的克隆和重组表达 | 第28-50页 |
·引言 | 第28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28-43页 |
·菌种与质粒 | 第28-31页 |
·实验仪器 | 第31-33页 |
·药品与试剂 | 第33-35页 |
·实验方法 | 第35-41页 |
·分析方法 | 第41-43页 |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43-48页 |
·PCR获取基因 | 第43-44页 |
·目的基因和四种质粒的双酶切 | 第44-45页 |
·重组质粒的构建及验证 | 第45-46页 |
·四种重组质粒的蛋白表达情况 | 第46-47页 |
·重组菌活力的验证 | 第47-48页 |
·本章小结 | 第48-50页 |
第3章 重组转氨酶的酶学性质研究 | 第50-58页 |
·引言 | 第50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50-52页 |
·实验仪器 | 第50页 |
·实验药品 | 第50-51页 |
·重组大肠杆菌发酵培养及产酶 | 第51页 |
·重组转氨酶ATA117的酶学性质研究 | 第51-52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52-57页 |
·转氨酶的最适pH | 第52页 |
·酶的酸碱稳定性 | 第52-54页 |
·转氨酶的最适温度 | 第54页 |
·酶的热稳定性 | 第54-55页 |
·金属离子和EDTA对转氨酶活力的影响 | 第55-56页 |
·转氨酶ATA117全细胞酶活和粗酶液酶活的比较 | 第56-57页 |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第4章 重组工程菌的发酵工艺研究 | 第58-79页 |
·引言 | 第58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58-60页 |
·实验材料 | 第58-59页 |
·培养基 | 第59页 |
·培养方法 | 第59页 |
·分析方法 | 第59-60页 |
·实验结果和讨论 | 第60-77页 |
·单因素优化培养基 | 第60-63页 |
·二水平因子设计法筛选产酶的重要因素 | 第63-64页 |
·最陡爬坡实验(steepest ascent design) | 第64-65页 |
·中心组和设计和响应面法确定培养基组分的浓度 | 第65-69页 |
·最适诱导条件的确定 | 第69-73页 |
·高密度发酵工艺研究 | 第73-77页 |
·本章小结 | 第77-79页 |
第五章 重组转氨酶催化制备西他列汀的工艺研究 | 第79-89页 |
·引言 | 第79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79-80页 |
·实验材料 | 第79页 |
·催化剂的制备 | 第79-80页 |
·分析方法 | 第80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80-87页 |
·助溶剂种类的选择 | 第80-81页 |
·DMSO浓度的选择 | 第81-82页 |
·细胞负载量的考察 | 第82页 |
·辅酶浓度的优化 | 第82-83页 |
·底物浓度的考察 | 第83-84页 |
·产品的分离与纯化 | 第84-85页 |
·产品的鉴定 | 第85-87页 |
·本章小结 | 第87-89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9-91页 |
·结论 | 第89-90页 |
·展望 | 第90-91页 |
参考文献 | 第91-96页 |
附录 | 第96-97页 |
作者简介 | 第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