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绪论 | 第9-17页 |
| (一) 选题意义 | 第9-10页 |
| 1. 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 第9页 |
| 2. 具有较大的学术意义 | 第9-10页 |
| 3. 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 第10页 |
| (二) 研究现状及分析 | 第10-15页 |
| 1. 宋代田宅交易的社会基础方面 | 第10-13页 |
| 2. 田宅买卖方面 | 第13-14页 |
| 3. 法律规定方面 | 第14-15页 |
| (三)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 第15-17页 |
| 1. 研究内容 | 第15页 |
| 2.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 3. 创新之处 | 第16-17页 |
| 一、 宋代田宅交易发展的社会背景 | 第17-33页 |
| (一) 经济基础—商品经济的发展 | 第17-19页 |
| (二) 思想基础—商业观念的转变 | 第19-24页 |
| 1. 士大夫阶层商业观念的改变 | 第19-21页 |
| 2. 社会商业观念的改变 | 第21-24页 |
| (三) 政治基础—国家经济政策的客观引导 | 第24-33页 |
| 1. 土地政策 | 第25-26页 |
| 2、货币政策 | 第26-28页 |
| 3. 市场管理政策 | 第28-33页 |
| 二、 宋代官方和民间的田宅交易 | 第33-53页 |
| (一) 官方主导的田宅交易 | 第33-46页 |
| 1. 鬻卖官田的来源 | 第34-40页 |
| 2. 鬻卖官田的发展 | 第40-44页 |
| 3. 官田承买者的身份 | 第44-46页 |
| (二) 民间田宅交易 | 第46-53页 |
| 1. 民间田宅交易的主要形式 | 第47-48页 |
| 2. 民间田宅交易的主体 | 第48-50页 |
| 3. 民间田宅买卖的身份限制 | 第50-51页 |
| 4. 民间出售田宅的原因 | 第51-53页 |
| 三、 宋代田宅交易的法律规定 | 第53-71页 |
| (一) 宋代田宅交易的契约制度 | 第53-58页 |
| 1. 契约的签订 | 第53-55页 |
| 2. 白契、伪契的出现 | 第55-57页 |
| 3. 契约纠纷 | 第57-58页 |
| (二) 宋代田宅交易的亲邻权制度 | 第58-62页 |
| 1. 宋代的亲邻权法 | 第58-60页 |
| 2. 亲邻关系的弱化 | 第60-61页 |
| 3. 亲邻权纠纷 | 第61-62页 |
| (三) 宋代田宅交易中“田邻界至”的规定 | 第62-63页 |
| (四) 宋代田宅交易中“庄宅牙人”的规定 | 第63-66页 |
| 1. 宋代的庄宅牙人及其作用 | 第63-64页 |
| 2. 对庄宅牙人的法律约束 | 第64-66页 |
| (五) “法意”与“人情”的冲突 | 第66-71页 |
| 四、 宋代田宅交易的特点及存在的弊端 | 第71-79页 |
| (一) 宋代田宅交易的特点 | 第71-75页 |
| 1. 宋代田宅典卖制度首次被法律明文规定 | 第71-72页 |
| 2. 宋代田宅买卖的范围和参与主体更加广泛 | 第72-73页 |
| 3. 宋代田宅交易具有更广泛的社会影响 | 第73-74页 |
| 4. 宋代田宅交易的宗法色彩逐渐减弱,经济色彩愈加浓厚 | 第74-75页 |
| (二) 宋代田宅交易存在的弊端 | 第75-79页 |
| 1. 缺乏统一有力的管理机构 | 第75-76页 |
| 2. 官吏、形势之家阻挠田宅交易的顺利进行 | 第76-79页 |
| 五、 结语 | 第79-81页 |
| 参考文献 | 第81-86页 |
| (一) 古代文献 | 第81-83页 |
| (二) 现代著作 | 第83-84页 |
| (三) 论文 | 第84-86页 |
| 致谢 | 第86-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