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1 绪论 | 第9-17页 |
| ·植物繁殖生物学研究进展 | 第9-13页 |
| ·植物繁育系统研究 | 第9-10页 |
| ·开花物候学研究 | 第10-11页 |
| ·传粉生物学研究 | 第11-13页 |
| ·胚胎学研究 | 第13页 |
| ·侧金盏花属(Adonis)研究进展 | 第13-15页 |
| ·侧金盏花属种质资源分布 | 第13-14页 |
| ·侧金盏花属植物科研、应用概况 | 第14-15页 |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5-17页 |
| 2 侧金盏花种群生境调查 | 第17-20页 |
| ·研究方法 | 第17页 |
| ·侧金盏花种群样地选择 | 第17页 |
| ·侧金盏花种群结构调查 | 第17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17-19页 |
| ·种群环境与气象因子 | 第17-18页 |
| ·侧金盏花种群环境结构 | 第18页 |
| ·植被概况 | 第18-19页 |
| ·本章小结 | 第19-20页 |
| 3 侧金盏花花部综合特征与繁育系统 | 第20-31页 |
| ·试验材料 | 第20页 |
| ·试验方法 | 第20-22页 |
| ·花部综合特征观察 | 第20页 |
| ·花粉及柱头微观结构观察 | 第20页 |
| ·花粉活力的测定 | 第20-21页 |
| ·柱头可授性的测定 | 第21页 |
| ·花瓣及花药结构分析 | 第21页 |
| ·花粉-胚珠比(pollen-ovule ratio,P/O)的检测 | 第21-22页 |
| ·杂交指数(Outcrossing index,OCI)的估算 | 第22页 |
| ·套袋、去雄及人工授粉试验 | 第22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22-29页 |
| ·侧金盏花花部综合特征 | 第22-26页 |
| ·花粉生活力和柱头可授性 | 第26-28页 |
| ·花瓣及花药结构组成 | 第28页 |
| ·侧金盏花繁育系统的确定 | 第28-29页 |
| ·本章小结 | 第29-31页 |
| 4 侧金盏花的开花物候与传粉机制 | 第31-40页 |
| ·试验方法 | 第31页 |
| ·开花物候期的观测 | 第31页 |
| ·传粉媒介及访花行为 | 第31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31-39页 |
| ·开花物候 | 第31-34页 |
| ·开花物候与生殖成功之间的关系 | 第34-35页 |
| ·访花昆虫及访花行为 | 第35-39页 |
|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 5 侧金盏花受精过程及种子发育 | 第40-45页 |
| ·试验方法 | 第40-41页 |
| ·受精作用石蜡切片观察 | 第40页 |
| ·种子外部形态的测定 | 第40页 |
| ·种子含水量、吸水率及活力的测定 | 第40-41页 |
| ·种子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 | 第41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41-44页 |
| ·受精过程 | 第41页 |
| ·种子发育过程动态变化 | 第41-42页 |
| ·种子吸水特性 | 第42-43页 |
| ·种子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质及POD含量的动态变化 | 第43-44页 |
|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 结论 | 第45-46页 |
| 参考文献 | 第46-52页 |
| 附图 | 第52-57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7-58页 |
| 致谢 | 第58-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