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期我国中心城市城乡关系演变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目录 | 第9-13页 |
绪论 | 第13-22页 |
一、 研究背景与选题依据 | 第13-18页 |
二、 研究价值与学术创新 | 第18-20页 |
三、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 第20-22页 |
第一章 城乡关系演变的基础理论研究 | 第22-46页 |
第一节 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 | 第22-27页 |
一、 “田园城市”理论的设想 | 第22-24页 |
二、 “田园城市”的理论内涵 | 第24-25页 |
三、 “田园城市”的城乡观 | 第25-26页 |
四、 “田园城市”理论的现实思考 | 第26-27页 |
第二节 城市扩散与新城发展理论 | 第27-36页 |
一、 “卫星城”理论 | 第27-30页 |
二、 “广亩城”理论 | 第30-33页 |
三、 “有机疏散”理论 | 第33-36页 |
第三节 城乡整合与一体化发展理论 | 第36-42页 |
一、 芒福德的城市区域观 | 第36-39页 |
二、 麦基的亚洲城乡一体化理论 | 第39-42页 |
第四节 城乡“二元结构”理论 | 第42-46页 |
一、 刘易斯的城乡经济“二元结构”理论及发展 | 第42-44页 |
二、 缪尔达尔的地理空间上的“二元结构”理论 | 第44-46页 |
第二章 我国中心城市城乡关系演变的区域背景 | 第46-71页 |
第一节 我国新型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推进 | 第46-55页 |
一、 我国城市化与工业化发展趋势总体判断 | 第46-49页 |
二、 中心城市发展与我国新型工业化 | 第49-51页 |
三、 中心城市发展与我国区域城市化 | 第51-55页 |
第二节 我国城乡二元结构与城乡统筹发展 | 第55-65页 |
一、 我国城乡关系演变的阶段特征 | 第55-59页 |
二、 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 第59-63页 |
三、 中心城市与我国城乡统筹发展 | 第63-65页 |
第三节 我国区域要素的空间重构 | 第65-71页 |
一、 我国区域要素的空间特征 | 第65-68页 |
二、 我国区域要素的问题判断 | 第68-71页 |
第三章 转型期我国中心城市城乡关系演变的模型分析 | 第71-87页 |
第一节 中心城市城乡关系演变的要素分析 | 第71-81页 |
一、 研究时段与样本选择 | 第71页 |
二、 中心城市城乡空间的划分 | 第71-75页 |
三、 要素变量的选择 | 第75页 |
四、 城乡关系变化的要素分析 | 第75-81页 |
第二节 中心城市城乡关系演变的模型分析 | 第81-87页 |
一、 模型分析方法 | 第81-82页 |
二、 模型结果分析 | 第82-87页 |
第四章 转型期中心城市城乡关系演变的格局研究 | 第87-99页 |
第一节 中心城市服务职能升级与辐射空间拓展 | 第87-93页 |
一、 中心城市产业、功能特征与格局 | 第87-90页 |
二、 中心城市扩散与辐射空间变化 | 第90-92页 |
三、 中心城市功能升级与辐射空间重构 | 第92-93页 |
第二节 制造业郊区化与城市外围组团形成 | 第93-95页 |
一、 制造业郊区化的特点与空间布局 | 第93-95页 |
二、 城市外围组团的形成与发展 | 第95页 |
第三节 区域副中心空间扩展与功能强化 | 第95-97页 |
一、 区域副中心的成长壮大与功能转型 | 第95-96页 |
二、 区域副中心的功能类型与空间体系 | 第96-97页 |
第四节 乡村功能转型与发展空间的集聚 | 第97-99页 |
一、 乡村人口转移与城镇化发展 | 第97页 |
二、 乡村要素与产业的空间集聚 | 第97-98页 |
三、 乡村非农产业发展与功能转型 | 第98-99页 |
第五章 中心城市城乡关系演变的地域差异研究 | 第99-127页 |
第一节 城乡关系要素的地域差异分析 | 第99-118页 |
一、 城乡投资与经济增长 | 第99-105页 |
二、 城乡产业结构演变 | 第105-110页 |
三、 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地域差异 | 第110-112页 |
四、 城乡人口与城市化 | 第112-115页 |
五、 城乡社会商品消费 | 第115-116页 |
六、 城乡公共服务设施 | 第116-118页 |
第二节 城乡关系地域类型的划分 | 第118-121页 |
一、 地域类型划分的基础 | 第118-119页 |
二、 地域类型划分的原则 | 第119-121页 |
三、 地域类型划分的方法 | 第121页 |
第三节 中心城市城乡关系的地域类型 | 第121-127页 |
一、 中心市区集聚型 | 第121-122页 |
二、 外围县区快速成长型 | 第122-124页 |
三、 中心外围相对均衡型 | 第124-125页 |
四、 中心外围整体发展型 | 第125-127页 |
第六章 中心城市城乡关系统筹的机制研究 | 第127-145页 |
第一节 “大城市病”问题的消除 | 第127-131页 |
一、 中心城市人口与产业的过度集聚 | 第127-128页 |
二、 中心城市交通与生态环境的恶化 | 第128-130页 |
三、 中心城市建设发展空间的严重不足 | 第130-131页 |
第二节 乡村发展的强烈外部依赖性 | 第131-134页 |
一、 乡村资源禀赋与利用的有限性 | 第131-132页 |
二、 乡村产业发展与经济基础的落后性 | 第132-133页 |
三、 乡村转型与发展的外部依赖性 | 第133-134页 |
第三节 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的根本解决 | 第134-137页 |
一、 二元结构下的城乡产业严重割裂 | 第134-135页 |
二、 二元结构下的城乡非均等化发展 | 第135-136页 |
三、 二元结构矛盾消除下的城乡统筹发展 | 第136-137页 |
第四节 城乡一体化与中心城市区域功能提升 | 第137-145页 |
一、 城乡一体化与中心城市的结构优化 | 第137-141页 |
二、 城乡一体化与中心城市的功能提升 | 第141-145页 |
第七章 中心城市城乡统筹发展的路径研究 | 第145-167页 |
第一节 城乡空间统筹的产业功能配置 | 第145-152页 |
一、 城乡产业结构的总体变化趋势 | 第145-147页 |
二、 城乡产业布局的空间导向 | 第147-149页 |
三、 城乡产业空间统筹发展格局 | 第149-152页 |
第二节 城乡空间统筹的人口与聚落布局 | 第152-161页 |
一、 城乡空间人口与居民点的变化趋势 | 第152-154页 |
二、 中心市区与外围组团聚落空间的整合 | 第154-155页 |
三、 县域中心地人口与居民点空间结构的升级 | 第155-157页 |
四、 乡镇区域人口集聚与新市镇的形成发展 | 第157-159页 |
五、 村庄居民点整合发展与集中布局 | 第159-161页 |
第三节 城乡空间统筹的基础设施建设 | 第161-164页 |
一、 城乡交通网络能力的整体提升 | 第161-162页 |
二、 城乡公共服务与基础设施的均衡配置 | 第162-164页 |
第四节 城乡空间统筹的生态空间体系构建 | 第164-167页 |
一、 中心城市城乡生态空间管制的必要性 | 第164页 |
二、 城乡一体化生态空间体系的构成 | 第164-167页 |
结论与讨论 | 第167-171页 |
一、 结论 | 第167-168页 |
二、 讨论 | 第168-170页 |
三、 不足之处与展望 | 第170-171页 |
参考文献 | 第171-179页 |
后记 | 第179-180页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 | 第1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