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导言 | 第8-15页 |
第一节 概念界定 | 第8页 |
一、“五四时期”的界定 | 第8页 |
二、“五四时期张闻天思想”概念界定 | 第8页 |
第二节 选题意义 | 第8-9页 |
第三节 本选题研究现状及研究基础 | 第9-13页 |
一、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二、存在的问题 | 第11-12页 |
三、拟解决问题 | 第12页 |
四、研究基础 | 第12-13页 |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 第13-15页 |
一、研究方法 | 第13页 |
二、创新之处 | 第13-15页 |
第一章 五四时期张闻天思想形成背景 | 第15-26页 |
第一节 新文化运动 | 第15-20页 |
一、新文化运动的发起 | 第15-16页 |
二、五四时期爱国青年选择各种“主义” | 第16-20页 |
第二节 五四运动 | 第20-22页 |
一、五四运动前的背景 | 第20-21页 |
二、五四运动的发起 | 第21-22页 |
第三节 张闻天个人的特殊经历 | 第22-26页 |
一、留学之前积极参加新文化运动和爱国主义运动 | 第22页 |
二、留学经历 | 第22-24页 |
三、对文学的热爱奠定了革命火种 | 第24-26页 |
第二章 五四时期张闻天思想的主要内容 | 第26-43页 |
第一节 五四时期张闻天的文艺思想 | 第26-31页 |
一、五四时期张闻天文艺思想的研究方法 | 第26-29页 |
二、与五四时期瞿秋白文艺思想的比较 | 第29-31页 |
第二节 五四时期张闻天的唯物史观 | 第31-38页 |
一、五四时期张闻天唯物史观的认识过程及主要内容 | 第31-36页 |
二、与瞿秋白同时期的唯物史观认识比较 | 第36-38页 |
第三节 五四时期张闻天的建党思想 | 第38-43页 |
一、五四时期张闻天建党思想主要内容 | 第38-40页 |
二、与五四时期蔡和森在建党思想认识上的比较 | 第40-43页 |
第三章 五四时期张闻天思想的特点、评价及启示 | 第43-53页 |
第一节 五四时期张闻天思想的特点 | 第43-45页 |
一、用世界眼光观察重大问题 | 第43页 |
二、求真务实与独立思考紧密结合 | 第43-44页 |
三、视野开阔,对社会问题的全盘进行宏观思考并进行具体研究 | 第44页 |
四、把中国出路的探求同人生道路的思索紧密联系在一起 | 第44-45页 |
第二节 五四时期张闻天思想的评价 | 第45-48页 |
一、五四时期张闻天思想的历史地位 | 第45-47页 |
二、五四时期张闻天思想的局限性 | 第47-48页 |
第三节 五四时期张闻天思想的现实启示 | 第48-53页 |
一、五四时期张闻天唯物史观的现实启示 | 第48-49页 |
二、五四时期张闻天建党思想的现实启示 | 第49-50页 |
三、五四时期张闻天个人经历的现实启示 | 第50-53页 |
结语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7页 |
后记 | 第57-58页 |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