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8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2页 |
| ·研究背景 | 第8页 |
| ·环境空间设计手法的研究现状 | 第8页 |
| ·由“建筑透明性手法运用的启示”到“环境空间的设计手法的启示”1 | 第8页 |
| ·研究目的 | 第8-9页 |
| ·为透明性理论指导空间设计寻找一条可行之路 | 第8-9页 |
| ·利用空间感知的透明性理论探索空间设计的可行方法 | 第9页 |
| ·研究的可行性 | 第9页 |
| ·研究方法 | 第9页 |
| ·对论文疑问的说明 | 第9-10页 |
| ·“透明性理论”到“透明性设计手法” | 第9-10页 |
| ·关于透明性指导空间设计的实现问题 | 第10页 |
| ·引入相关心理学问题——强调感知的叠加 | 第10页 |
| ·研究内容和结构 | 第10-12页 |
| 第二章 “透明性”理论及方法演绎 | 第12-23页 |
| ·“透明性”理论的文本背景 | 第12-16页 |
| ·“建筑是可以教的” | 第12-14页 |
| ·格式塔心理学的提出 | 第14-16页 |
| ·“透明性”理论的美学分析 | 第16-19页 |
| ·立体主义绘画的特征 | 第16-17页 |
| ·立体绘画与建筑 | 第17-19页 |
| ·立体主义与透明性 | 第19页 |
| ·“透明性”理论的内容 | 第19-21页 |
| ·柯林·罗的透明性 | 第19-20页 |
| ·透明性的两种方式:物理透明与现象透明 | 第20-21页 |
| ·小结 | 第21-23页 |
| 第三章 空间组织上“透明性”方法的运用 | 第23-35页 |
| ·“透明性”作为设计方法的意义 | 第23-25页 |
| ·“空间设计是可以教的” | 第23-24页 |
| ·功能空间操作直观可见 | 第24-25页 |
| ·运用“透明性”手法组织空间 | 第25-33页 |
| ·基地文脉的“透明”植入 | 第26-27页 |
| ·霍伊斯里指导下的学生方案:巴洛克剧场 | 第26页 |
| ·霍伊斯里指导下的学生方案:文化会议中心——图底关系 | 第26-27页 |
| ·空间平面的“透明”整合 | 第27-29页 |
| ·菲利普·约翰逊:布瓦松内住宅 | 第28页 |
| ·彼得·艾森曼:美国加州大学长滩分校设计学校艺术博物馆 | 第28-29页 |
| ·空间立面的“透明”延续 | 第29-30页 |
| ·隈研吾:石头博物馆(物理透明性——材料) | 第30页 |
| ·柯布西耶:昌迪加尔最高法院建筑立面设计(现象透明性——空间的层化现象) | 第30页 |
| ·空间剖面的“透明”叠加 | 第30-31页 |
| ·柯布西耶:迦太基别墅 | 第30-31页 |
| ·MVRDV:双宅 | 第31页 |
| ·基于结构体系的透明性的思考 | 第31-32页 |
| ·哈德良:哈德良别墅 | 第31-32页 |
| ·赖特:西埃里埃森 | 第32页 |
| ·基于轴线体系的透明性的思考 | 第32-33页 |
| ·柯布西耶:国联大厦方案 | 第32-33页 |
| ·柯布西耶:圣代项目 | 第33页 |
| ·小结 | 第33-35页 |
| 第四章 感知体验上“透明性”方法的借鉴 | 第35-56页 |
| ·感知体验的获取 | 第35-39页 |
| ·知觉意识的形成 | 第35-36页 |
| ·场所精神的植入 | 第36页 |
| ·意境的营造 | 第36-38页 |
| ·小结 | 第38-39页 |
| ·运用“透明性”手法丰富感知体验 | 第39-55页 |
| ·感官意识的透明性叠加 | 第39-45页 |
| ·安藤忠雄:峡山池博物馆 | 第40-42页 |
| ·彼得·卒姆托:2000 年德国汉诺威博览会瑞士馆共鸣箱 | 第42-45页 |
| ·概念“符号”的透明性叠加 | 第45-48页 |
| ·瑞典建筑师 Gert Wingardh:2013 斯德哥尔摩家具展交流空间 | 第46-47页 |
| ·维尔·卡雷兹:乌得勒支大学 Uithof 校区图书馆 | 第47-48页 |
| ·记忆的透明性叠加 | 第48-55页 |
| ·托弗尔·德莱尼:古普塔花园 | 第48-51页 |
| ·丹尼尔·李伯斯金:柏林犹太人博物馆 | 第51-55页 |
| ·小结 | 第55-56页 |
| 第五章 结论 | 第56-58页 |
| 附录:“透明性”重要事件年表 | 第58-59页 |
| 参考文献 | 第59-61页 |
| 致谢 | 第61-62页 |
| 作者简介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