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12页 |
ABSTRACT | 第12-15页 |
绪论 | 第15-19页 |
一、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第15页 |
二、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15-17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四、相关概念界定 | 第18页 |
五、创新之处及预期研究成果 | 第18-19页 |
第一章 我国农村传统合作医疗发展回顾 | 第19-27页 |
·传统合作医疗产生的背景 | 第19-21页 |
·建国初期农村医疗卫生状况的迫切要求 | 第19页 |
·政治权威的大力支持 | 第19-20页 |
·城乡二元化制度的现实需要 | 第20页 |
·农村计划经济体制的必然产物 | 第20-21页 |
·传统农村合作医疗的发展历程 | 第21-24页 |
·传统合作医疗的初创阶段 | 第21-22页 |
·传统合作医疗法制化发展阶段 | 第22页 |
·传统合作医疗繁荣发展阶段 | 第22-23页 |
·传统合作医疗取得的成就 | 第23-24页 |
·传统合作医疗的消亡 | 第24-27页 |
·“文革”之后短暂的恢复时期 | 第25页 |
·传统合作医疗彻底瓦解时期 | 第25-27页 |
第二章 我国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的发展脉络 | 第27-32页 |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建立 | 第27-28页 |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发展背景 | 第27页 |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发展历程 | 第27-28页 |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正式确立 | 第28页 |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较之传统合作医疗的不同 | 第28-30页 |
·统筹层次的不同 | 第28页 |
·筹资机制的不同 | 第28-29页 |
·补偿机制的不同 | 第29页 |
·组织管理层次的不同 | 第29-30页 |
·资金监督方面的不同 | 第30页 |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取得成果 | 第30-32页 |
·农民参与新农合热情不断提高 | 第30页 |
·切实减轻农民医疗负担 | 第30-31页 |
·改善农村定点医疗机构服务条件 | 第31页 |
·促进定点医疗的良性发展 | 第31-32页 |
第三章 合作医疗发展至今的经验与教训 | 第32-43页 |
·传统合作医疗的成功经验 | 第32-35页 |
·党中央的肯定与支持是维持传统合作医疗运行的关键 | 第32页 |
·计划经济是维持传统合作医疗运行的基本保障 | 第32-33页 |
·“赤脚医生”是维持传统合作医疗运行必要条件 | 第33-35页 |
·传统合作医疗失败的教训 | 第35-37页 |
·依靠“政治运动”推动的传统合作医疗受到“政治牵连” | 第35-36页 |
·单一的依赖“集体经济”致传统合作医疗难以“改革” | 第36-37页 |
·制度设计的随意性决定了传统合作医疗的不持续性 | 第37页 |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践的经验 | 第37-38页 |
·健全的制度摆脱政治影响 | 第37页 |
·医疗保障与医疗救助的细分更有利于新农合的发展 | 第37-38页 |
·设立“起付线”,杜绝医疗资源浪费 | 第38页 |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进一步发展的制约因素 | 第38-43页 |
·制度性制约因素 | 第38-40页 |
·主体性制约因素 | 第40-41页 |
·环境性制约因素 | 第41-43页 |
第四章 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对策建议 | 第43-47页 |
·进一步完善和加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制度建设 | 第43-44页 |
·完善筹资机制 | 第43页 |
·完善补偿及报销机制 | 第43-44页 |
·强化主体功能 | 第44-45页 |
·强化政府正确的宣传功能,实现管办分离 | 第44-45页 |
·扩宽政府的与农民之间的沟通渠道 | 第45页 |
·择优选择定点医疗机构,规范定点医疗机构行为 | 第45页 |
·优化外部环境 | 第45-47页 |
·整顿和规范农村医药环境 | 第45-46页 |
·立法规范医生“乱开药”行为,探索医院体制改革 | 第46页 |
·培养农村专业医疗队伍服务农村医疗卫生环境 | 第46-47页 |
结语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51-52页 |
致谢 | 第52-53页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第53-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