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绪论 | 第11-31页 |
一、选题依据与重要概念的说明 | 第12-17页 |
二、学术史回顾 | 第17-22页 |
三、基本思路、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 | 第22-31页 |
(一) 因思维和语言习惯而产生的误读史料问题 | 第23-24页 |
(二) 对灾害要素应参考多种史料并结合历史背景进行分析 | 第24-26页 |
(三) 通过详细考证纠正灾害史料记载中的错误 | 第26-31页 |
第一章 均蓄积与遏籴(粜):政府救荒应对上的区域对立与统一 | 第31-65页 |
第一节 灾后救荒中的“均蓄积”现象及其原因 | 第31-46页 |
一、“均蓄积”之历史 | 第31-33页 |
二、“均蓄积”的自然背景:自然灾害影响的复杂性 | 第33-39页 |
三、“均蓄积”的人文原因:仓储制度缺陷与粮食贸易的发达 | 第39-46页 |
第二节 遏籴(粜)与禁遏籴(粜):救荒背后的地方利益博弈 | 第46-63页 |
一、遏籴(粜)现象的历史发展及产生根源 | 第47-51页 |
二、遏籴(粜)下的区域秩序变动与国家干预策略 | 第51-59页 |
三、遏籴(粜)与禁遏籴(粜)的实质:地方利益间的博弈 | 第59-63页 |
本章小结 | 第63-65页 |
第二章 灾后救荒中的“邻里关系” | 第65-103页 |
第一节 区域间的粮食和人口流动:以相邻区域间的短途流动为主 | 第65-76页 |
一、区域间粮食转运的一般距离 | 第65-70页 |
二、区域间人口流移的一般距离 | 第70-76页 |
第二节 北宋时期灾荒后河北与河南之间的人口流动 | 第76-91页 |
一、河北路流民南下的背景 | 第76-82页 |
二、流民输入地的应对:疏导——赈济——劝返的流程 | 第82-86页 |
三、河北流民的南下与北归之悖论 | 第86-91页 |
第三节 南宋时期灾荒后江浙与淮南之间的人口流动 | 第91-101页 |
一、南宋江浙灾荒后人口北流与政府应对 | 第92-96页 |
二、南宋江南流民定居淮南的原因:经济上的互补性 | 第96-98页 |
三、结论与反思 | 第98-101页 |
本章小结 | 第101-103页 |
第三章 救荒应对上的南北差别与南北关系 | 第103-143页 |
第一节 熙宁、元祐年间两浙两次灾荒的政府应对及南北关系的考察 | 第103-125页 |
一、熙宁七年至八年(1075-1076年)的两浙大旱与政府应对 | 第104-111页 |
二、元祐四年至六年(1089-1091年)的浙西水灾与政府应对 | 第111-117页 |
三、应对背后的区域关系 | 第117-125页 |
第二节 元顺帝时期大都饥荒的政府应对与区域关系的考察 | 第125-141页 |
一、史籍中关于元顺帝时期大都饥荒的相关记载 | 第126-129页 |
二、大都灾情的发展与政府应对 | 第129-137页 |
三、区域关系实质:高度依赖下激烈冲突 | 第137-141页 |
本章小结 | 第141-143页 |
第四章 救荒应对上的城乡差别与城乡关系——以宋代灾后乡村流民问题为中心 | 第143-161页 |
一、城乡粮食救济系统上的差异与灾荒时期乡村人口向城市的转移 | 第143-148页 |
二、宋代政府对于乡村流民的救荒应对 | 第148-155页 |
三、政府应对的局限性与城乡关系的实质 | 第155-159页 |
本章小结 | 第159-161页 |
结语 | 第161-165页 |
附表 | 第165-195页 |
附表1:旱灾年表(960-1367) | 第165-177页 |
附录2:水灾年表(960-1367) | 第177-195页 |
参考文献 | 第195-205页 |
致谢 | 第205-207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第20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