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传播媒介的皇城相府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5页 |
·研究对象 | 第8-9页 |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研究方案 | 第12-15页 |
·研究目标、内容 | 第12页 |
·研究方法 | 第12-15页 |
第二章 传播学视野中的皇城相府 | 第15-18页 |
·皇城相府的结构性传播模式 | 第15-16页 |
·皇城相府所传播的思想内容 | 第16-17页 |
小结 | 第17-18页 |
第三章 皇城相府总体布局及其传播的思想内容 | 第18-22页 |
·建筑族群选址及其传播的思想内容 | 第18-19页 |
·建筑族群选址 | 第18页 |
·建筑族群选址传播的思想内容 | 第18-19页 |
·建筑族群组合及其传播的思想内容 | 第19-21页 |
·建筑族群组合相得益彰 | 第20-21页 |
·建筑族群组合传播的思想内容 | 第21页 |
小结 | 第21-22页 |
第四章 皇城相府建筑族群及其传播的思想内容 | 第22-34页 |
·皇城相府外城建筑群及其传播的思想内容 | 第22-29页 |
·御书楼及其传播的思想内容 | 第22-23页 |
·石牌坊及其传播的思想内容 | 第23-24页 |
·冢宰第及其传播的思想内容 | 第24-26页 |
·点翰堂及其传播的思想内容 | 第26页 |
·管家院及其传播的思想内容 | 第26-27页 |
·望河亭及其传播的思想内容 | 第27-28页 |
·小姐院及其传播的思想内容 | 第28-29页 |
·皇城相府内城建筑群及其传播的思想内容 | 第29-34页 |
·御史府及其传播的思想内容 | 第29-30页 |
·世德居及其传播的思想内容 | 第30-31页 |
·树德居及其传播的思想内容 | 第31-32页 |
·止园及其传播的思想内容 | 第32-34页 |
第五章 皇城相府防御工事及其传播的思想内容 | 第34-39页 |
·河山楼及其传播的思想内容 | 第34-35页 |
·藏兵洞及其传播的思想内容 | 第35页 |
·春秋阁及其传播的思想内容 | 第35-36页 |
·文昌阁及其传播的思想内容 | 第36-37页 |
·内外城墙及其传播的思想内容 | 第37-39页 |
第六章 皇城相府宗祠庙宇及其传播的思想内容 | 第39-43页 |
·陈氏宗祠及其传播的思想内容 | 第39-40页 |
·紫云阡及其传播的思想内容 | 第40-43页 |
第七章 皇城相府装饰艺术及其传播的思想内容 | 第43-58页 |
·帘架装饰及其传播的思想内容 | 第43-47页 |
·皇城相府帘架形制类型及其传播的思想内容 | 第44-46页 |
·皇城相府帘架雕刻造型内容及其传播的思想内容 | 第46-47页 |
·石柱础及其传播的思想内容 | 第47-53页 |
·皇城相府石柱础形制类型及其传播的思想内容 | 第48-52页 |
·皇城相府石柱础装饰及其传播的思想内容 | 第52-53页 |
·门枕石及其传播的思想内容 | 第53-58页 |
·门枕石的造型及其传播的思想内容 | 第53-56页 |
·门枕石的装饰及其传播的思想内容 | 第56-58页 |
第八章 皇城相府的文化释读及其文化传承 | 第58-61页 |
·皇城相府的文化释读 | 第58-59页 |
·皇城相府是“家天下”的宗法社会的缩影 | 第58-59页 |
·皇城相府是伦理本位的礼制文化的史书 | 第59页 |
·皇城相府是“和为美”的审美观念的范本 | 第59页 |
·皇城相府的文化传承 | 第59-61页 |
结语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