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业基础科学论文--土壤学论文--土壤化学、土壤物理化学论文--土壤成分论文

不同土壤管理措施对塿土团聚体碳、氮分布及碳矿化的影响

摘要第1-8页
ABSTRACT第8-14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4-21页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第14页
   ·选题依据第14-15页
   ·不同土壤管理措施对土壤团聚体分布的影响第15-17页
     ·机械稳定团聚体第15-16页
     ·水稳性团聚体第16-17页
   ·不同土壤管理措施对团聚体碳氮含量以及碳氮分布的影响第17-19页
     ·不同土壤管理措施对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及分布的影响第17-18页
     ·不同土壤管理措施对团聚体全氮含量及分布的影响第18-19页
   ·不同土壤管理措施对团聚体有机碳矿化的影响第19-20页
   ·结语第20-21页
第二章 不同土壤管理措施对塿土团聚体大小分布的影响第21-31页
 摘要第21-22页
   ·材料与方法第22-24页
     ·试验地点第22页
     ·试验设计第22-23页
     ·样品采集与分析第23页
     ·数据处理第23-24页
   ·结果第24-29页
     ·不同土壤管理措施对塿土团聚体分布的影响第24-25页
     ·长期施肥对塿土团聚体分布的影响第25-28页
     ·不同土壤管理措施团聚体破坏率差异第28-29页
   ·讨论第29-30页
     ·不同土壤管理措施对团聚体分布的影响第29-30页
     ·不同施肥对团聚体分布的影响第30页
   ·结论第30-31页
第三章 不同土壤管理措施对机械稳定团聚体有机碳、氮含量及其分布的影响第31-50页
 摘要第31-32页
   ·材料与方法第32-33页
     ·试验地点第32页
     ·试验设计第32-33页
     ·样品采集与分析第33页
     ·数据处理第33页
   ·结果第33-47页
     ·不同土壤管理措施对土壤有机碳和全氮的影响第33-35页
     ·不同土壤管理措施对机械稳定团聚体中有机碳含量的影响第35-37页
     ·不同土壤管理措施对机械稳定团聚体中有机碳分配比例的影响第37-41页
     ·不同土壤管理措施对机械稳定团聚体中全氮含量的影响第41-43页
     ·不同土壤管理措施对机械稳定团聚体中全氮分配比例的影响第43-47页
   ·讨论第47-49页
     ·不同土壤管理措施对土壤有机碳及全氮含量的影响第47页
     ·不同土壤管理措施对机械稳定团聚体有机碳、氮含量及其分布的影响第47-48页
     ·长期不同施肥对土壤有机碳及全氮含量的影响第48页
     ·长期不同施肥对团聚体中有机碳、氮含量及其分布的影响第48-49页
   ·结论第49-50页
第四章 不同土壤管理措施对水稳性团聚体有机碳、氮含量及其分布的影响第50-67页
 摘要第50-51页
   ·材料与方法第51-53页
     ·试验地点第51页
     ·试验设计第51-52页
     ·样品采集与分析第52页
     ·数据处理第52-53页
   ·结果第53-64页
     ·不同土壤管理措施对水稳性团聚体中有机碳含量的影响第53-55页
     ·不同土壤管理措施对水稳性团聚体中有机碳分配比例的影响第55-59页
     ·不同土壤管理措施对水稳性团聚体中全氮含量的影响第59-60页
     ·不同土壤管理措施对水稳性团聚体中全氮分配比例的影响第60-64页
   ·讨论第64-66页
     ·不同土壤管理措施对水稳性团聚体有机碳、氮含量及其分布的影响第64-65页
     ·长期不同施肥对团聚体中有机碳、氮含量及其分布的影响第65-66页
   ·结论第66-67页
第五章 不同土壤管理措施对机械稳定团聚体有机碳矿化的影响第67-80页
 摘要第67-68页
   ·材料与方法第68-69页
     ·试验地点第68页
     ·试验设计第68页
     ·样品采集与分析第68-69页
     ·结果计算第69页
   ·结果第69-77页
     ·不同管理措施对土壤有机碳矿化速率及累计矿化量的影响第69-72页
     ·长期不同施肥对土壤有机碳矿化速率及累计矿化量的影响第72-75页
     ·各大小团聚体有机碳矿化对土壤总有机碳矿化量的贡献第75-77页
   ·讨论第77-79页
     ·不同土壤管理措施对土壤有机碳矿化的影响第77-78页
     ·长期不同施肥对土壤有机碳矿化的影响第78-79页
   ·结论第79-80页
参考文献第80-86页
致谢第86-87页
作者简介第87页

论文共8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不同寄主饲养的小菜蛾对菜蛾啮小蜂生物学和适应性的影响
下一篇:三种生防菌对枯黄萎病的田间控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