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第一章 电离层改正模型研究的现状 | 第10-20页 |
|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 ·电离层GPS发展简史及研究现状 | 第11-20页 |
| ·电离层简述 | 第11-13页 |
| ·电离层对GPS的影响及消除方法 | 第13-16页 |
| ·国内外研究电离层延迟模型的主要方法及手段 | 第16-20页 |
| 第二章 利用GPS建立电离层模型的原理及经典电离层模型 | 第20-33页 |
| ·电离层的电子特性及变化规律 | 第20-24页 |
| ·群速度和相速度 | 第20-21页 |
| ·电离层的总电子含量及折射率 | 第21-23页 |
| ·电离层的总电子变化规律 | 第23-24页 |
| ·利用GPS观测值测定电离层电子含量的原理 | 第24-28页 |
| ·中心电离层 | 第25-26页 |
| ·利用GPS双频观测值计算TEC | 第26-28页 |
| ·经典电离层延迟改正模型 | 第28-33页 |
| ·Bent模型 | 第28-29页 |
| ·国际参考电离层(IRI)模型 | 第29-30页 |
| ·克罗布歇模型(Klobuchar) | 第30-33页 |
| 第三章 区域多项式电离层延迟改正模型研究和分析 | 第33-46页 |
| ·基于GPS观测值建立的电离层延迟改正模型 | 第33-37页 |
| ·多项式模型 | 第33-34页 |
| ·球谐函数模型 | 第34-35页 |
| ·格网模型 | 第35-37页 |
| ·三种电离层延迟改正模型的比较 | 第37页 |
| ·分析和研究区域多项式电离层延迟改正模型 | 第37-42页 |
| ·区域多项式电离层延迟改正模型 | 第38-41页 |
| ·区域多项式电离层延迟改正模型的误差方程 | 第41-42页 |
| ·求解区域多项式电离层延迟改正模型的流程 | 第42-46页 |
| ·解算区域多项式电离层延迟模型 | 第43-44页 |
| ·模型计算程序 | 第44-46页 |
| 第四章 昆明地区多项式电离层延迟改正模型的建立 | 第46-60页 |
| ·数据处理 | 第46-54页 |
| ·数据格式及处理数据软件介绍 | 第46-51页 |
| ·获取P1、P2、E、A和起始时间的值 | 第51-53页 |
| ·在原始数据中查看电离层延迟量及变化率 | 第53-54页 |
| ·昆明地区多项式电离层延迟模型建立 | 第54-55页 |
| ·计算接收机及其区域中心点的大地坐标φ,λ值 | 第54页 |
| ·计算模型中系数Enm,b | 第54-55页 |
| ·建立的昆明地区多项式电离层延迟模型精度的验证 | 第55-60页 |
| ·模型解算的结果 | 第55-58页 |
| ·区域多项式电离层延迟模型的精度分析 | 第58-60页 |
| 第五章 区域多项式电离层延迟模型实用性分析 | 第60-66页 |
| ·klobuchar模型结果和标准模型的精度分析 | 第61-62页 |
| ·klobuchar模型计算结果 | 第61页 |
| ·标准模型计算的结果 | 第61-62页 |
| ·比较两结果在高程值方面的精度 | 第62页 |
| ·K模型与IGS网站下载的每日电离层模型的比较 | 第62-64页 |
| ·klobuchar模型计算结果 | 第62-63页 |
| ·IGS网站下载的每日电离层模型计算的结果 | 第63-64页 |
| ·比较两结果在高程值方面的精度 | 第64页 |
| ·区域多项式电离层延迟模型实用性分析 | 第64-66页 |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6-69页 |
| ·结论说明 | 第66-67页 |
| ·论文存在的问题及其展望 | 第67-69页 |
| 致谢 | 第69-71页 |
| 参考文献 | 第71-76页 |
| 附录 | 第76-79页 |
| 附录一: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6页 |
| 附录二:matlab编制计算模型系数程序代码 | 第76-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