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论文--动物医学(兽医学)论文--兽医基础科学论文--家畜微生物学(兽医病原微生物学)论文--病原细菌论文

猪的六种常见致病菌基因芯片检测技术的研究

致谢第1-10页
摘要第10-11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1-31页
 1 基因芯片技术及其应用与发展第11-21页
   ·基因芯片技术第11-12页
     ·基因芯片技术的概念第11-12页
     ·基因芯片技术的原理第12页
     ·基因芯片的分类第12页
   ·基因芯片技术的操作流程第12-15页
     ·基因芯片的设计第13页
     ·载体材料的预处理第13页
     ·基因芯片的制备第13-14页
       ·原位合成法第13-14页
       ·合成点样法第14页
     ·靶基因的制备和标记第14页
     ·芯片的杂交反应第14-15页
     ·杂交信号的扫描和分析第15页
   ·基因芯片检测技术的应用第15-20页
     ·单核苷酸多态性(SNP)的鉴定第15页
     ·基因表达分析第15-16页
     ·克隆选择及文库筛选第16页
     ·基因突变检测及在遗传病和肿瘤诊断中的应用第16-17页
     ·在微生物检测中的应用第17-18页
       ·研究病毒的抗药和致病机制第17页
       ·对病原体进行鉴定和分型第17-18页
       ·研究宿主与病原体的相互影响第18页
     ·在药物研究中的应用第18-20页
       ·发现药物靶标第18页
       ·筛选新药第18-19页
       ·在毒理学研究中的应用第19页
       ·指导临床合理用药第19页
       ·在中医药研究中的应用第19-20页
   ·基因芯片技术的发展前景第20-21页
 2 致病菌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第21-31页
   ·传统的鉴定方法第21-24页
     ·菌落形态学观察第21页
     ·细菌个体形态学观察第21-22页
     ·生化试验第22页
     ·常规血清学检测技术及免疫标记检测技术第22-24页
       ·常规血清学检测技术第22页
       ·酶标法(ELISA)第22-23页
       ·磁珠法(immunomagnetie separation,IMS)第23页
       ·金标法(immunogold labelling technique)第23页
       ·酶联荧光法(VIDAS)第23页
       ·免疫印迹法(immunoblot assay)第23-24页
     ·细菌毒力的测定第24页
   ·自动化微生物分析仪第24页
   ·分子生物学技术第24-31页
     ·G-C mol%含量第25页
     ·质粒图谱分析法(Plasmid profile analysis,PPA)第25-26页
     ·PCR 技术第26页
     ·核酸杂交技术第26-27页
     ·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分析法第27页
     ·rDNA 鉴定法第27-31页
       ·16S rRNA 基因第28-29页
       ·23S rRNA 基因第29页
       ·16S-23S rRNA 基因间区第29-31页
第二章 试验研究第31-49页
 试验一 六种猪常见致病菌基因芯片的构建第31-42页
  1 引言第31页
  2 材料与方法第31-36页
   ·材料第31-32页
     ·参考标准菌株第31-32页
     ·主要试剂第32页
     ·主要仪器第32页
     ·芯片材料第32页
   ·方法第32-36页
     ·细菌的培养第32-33页
     ·模板的制备及注意事项第33-34页
       ·提取细菌基因组 DNA第33页
       ·提取过程中的注意事项第33-34页
     ·探针的设计第34页
     ·探针的合成第34页
     ·寡核苷酸芯片的制备第34页
       ·芯片阵列的设计第34页
       ·芯片的点样及处理第34页
     ·引物的设计合成和靶序列扩增第34-35页
     ·靶标的检测第35页
     ·基因芯片的杂交第35页
     ·基因芯片的洗涤和干燥第35页
     ·基因芯片的扫描及扫描结果判定依据第35-36页
  3 结果第36-39页
   ·引物设计结果及其通用性检测第36-37页
   ·探针特异性检测第37-39页
   ·不对称 PCR 和引物比例的优化第39页
  4 讨论第39-42页
 试验二 基因芯片杂交条件的优化第42-49页
  1 材料与方法第42-45页
   ·材料第42-43页
     ·标准菌株第42页
     ·主要试剂第42页
     ·主要仪器第42-43页
     ·芯片材料第43页
   ·方法第43-44页
     ·细菌的培养第43页
     ·模板的制备第43页
     ·使用的探针第43页
     ·芯片的点样及处理第43-44页
     ·靶序列扩增第44页
     ·基因芯片的杂交第44页
     ·基因芯片的洗涤和干燥第44页
     ·基因芯片的扫描及扫描结果分析第44页
   ·杂交条件优化第44-45页
     ·探针间隔臂(spacer)的优化第44页
     ·杂交温度的优化第44-45页
     ·杂交时间的优化第45页
     ·靶标浓度的优化第45页
  2 结果第45-47页
   ·有无间隔臂(spacer)对杂交结果的影响第45页
   ·不同杂交温度对杂交结果的影响第45-46页
   ·不同杂交时间对杂交信号的影响第46-47页
   ·不同靶标浓度对杂交信号的影响第47页
  3 讨论第47-48页
  4 全文总结与创新点第48-49页
   ·全文总结第48页
   ·本研究的创新点第48-49页
参考文献第49-59页
ABSTRACT第59-61页
发表论文第61-62页
附录第62-64页
 附录 1:主要培养基和溶液的配制第62-63页
 附录 2:缩略词第63-64页

论文共6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检测动物皮毛中6种致病菌的基因芯片技术研究
下一篇:高效硝基苯降解菌的分离及降解特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