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5页 |
| 目录 | 第5-7页 |
| 绪论 | 第7-12页 |
| ·选题缘由及意义 | 第7-8页 |
| ·研究内容、目标和方法 | 第8-9页 |
| ·研究的内容 | 第8页 |
| ·研究的目标 | 第8页 |
| ·研究的方法 | 第8-9页 |
| ·学术史回顾 | 第9-12页 |
| 第一章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刘邦的人物评价相关问题出现的背景 | 第12-21页 |
| ·社会背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思想认识上的拨乱反正 | 第13-17页 |
| ·真理标准大讨论—从政治上的拨乱反正到理论上的拨乱反正 | 第13-14页 |
| ·在历史人物评价上出现的问题 | 第14-16页 |
| ·社会发生转折,人们对历史问题的思考 | 第16-17页 |
| ·学术背景建国以来关于史学界对历史人物研究的细化 | 第17-21页 |
| ·正面人物和反面人物 | 第17-18页 |
| ·大人物(领袖,精英)和小人物(群众,底层) | 第18-19页 |
| ·作为历史巨人的刘邦 | 第19-21页 |
| 第二章 《史记》人物评价的概述 | 第21-36页 |
| ·从建国到八十年代以前对刘邦的研究 | 第21-29页 |
| ·八十年代对刘邦以及与其相关人物的研究 | 第29-36页 |
| ·八十年代关于刘邦的研究 | 第29-33页 |
| ·八十年代与刘邦相关人物的研究 | 第33-36页 |
| 第三章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唯物史观在刘邦研究上的运用以及启示 | 第36-44页 |
| ·传统的研究方法 | 第36-38页 |
| ·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方法 | 第38-40页 |
| ·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 | 第40-42页 |
| ·对于今天研究上的借鉴 | 第42-44页 |
| 第四章 刘邦研究对《史记》研究,以及其《史记》历史人物研究的的回响 | 第44-47页 |
| ·对刘邦的研究引发了对史记其它人物的研究的深化 | 第44-45页 |
| ·司马迁对刘邦的描述 | 第45-47页 |
| 第五章 对刘邦评价再认识的史学意义 | 第47-49页 |
| ·对历史人物评价的理论和方法问题 | 第47页 |
| ·对历史人物形象的塑造 | 第47-49页 |
| 结语 | 第49-51页 |
| 参考文献 | 第51-56页 |
| 致谢 | 第56-57页 |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著)及科研情况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