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加味生脉散对葡萄糖耐量减低患者的临床干预研究
提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引言 | 第8-10页 |
临床研究 | 第10-21页 |
1 临床资料 | 第10-12页 |
·研究对象 | 第10页 |
·诊断标准 | 第10-11页 |
·纳入标准 | 第11页 |
·排除标准 | 第11-12页 |
·剔除标准 | 第12页 |
·脱落标准 | 第12页 |
·终止病例标准 | 第12页 |
·转归判断 | 第12页 |
2 试验内容 | 第12-15页 |
·受试者分组 | 第12页 |
·治疗措施 | 第12-13页 |
·观察项目 | 第13-14页 |
·疗程 | 第14页 |
·疗效判定标准 | 第14-15页 |
·统计方法 | 第15页 |
3 统计分析 | 第15-20页 |
·两组治疗前一般情况比较 | 第15页 |
·治疗前观察指标分析 | 第15-16页 |
·治疗前后两组观察指标分析 | 第16-20页 |
4 安全性分析 | 第20-21页 |
讨论 | 第21-35页 |
1 现代西医对 IGT 的认识 | 第22-24页 |
·IGT 的危险因素和发病机理 | 第22-23页 |
·西药干预 | 第23-24页 |
2 祖国医学对 IGT 的认识 | 第24-26页 |
3 导师对 IGT 的认识 | 第26-27页 |
·气阴两虚是根本病机 | 第26-27页 |
·痰瘀热互结是 IGT 长期进展的重要病机 | 第27页 |
4 IGT 中医治则分析 | 第27页 |
5 加味生脉散的作用机理探讨 | 第27-32页 |
·改善症状机理探讨 | 第27-29页 |
·降糖机制探讨 | 第29-32页 |
6 疗效分析 | 第32-35页 |
·降低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 | 第32页 |
·降低血脂,降低“脂毒性” | 第32-33页 |
·降低体重指数 | 第33页 |
·降低血尿酸 | 第33页 |
·改善中医症状 | 第33-34页 |
·IGT 转归 | 第34-35页 |
结语 | 第35-36页 |
参考文献 | 第36-39页 |
综述 | 第39-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5页 |
致谢 | 第45-46页 |
发表论文 | 第46-50页 |
详细摘要 | 第50-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