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1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7页 |
|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3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 ·本文的工作 | 第15-17页 |
| 第二章 次档距振动的现象 | 第17-31页 |
| ·次档距振动的产生 | 第17-20页 |
| ·次档距振动产生的机理 | 第20-22页 |
| ·引起振动的原因 | 第20-21页 |
| ·维持振动的原因 | 第21-22页 |
| ·振动的类型和特点 | 第22-24页 |
| ·次档距振动 | 第22页 |
| ·舞动 | 第22-23页 |
| ·微风振动 | 第23页 |
| ·短路振动 | 第23-24页 |
| ·电晕的诱发振动 | 第24页 |
| ·横向撞击 | 第24页 |
| ·次档距振动的影响因素 | 第24-31页 |
| ·分裂导线布置与数量的影响 | 第25页 |
| ·气象地形的影响 | 第25-26页 |
| ·导线的线间距与直径的影响 | 第26页 |
| ·风向倾角受子导线的排列影响 | 第26-27页 |
| ·导线的质量影响 | 第27-28页 |
| ·间隔棒类型和安装位置的影响 | 第28页 |
| ·防振锤对次档距振动的影响 | 第28-31页 |
| 第三章 次档距振动的特性(Simulink仿真) | 第31-45页 |
| ·Simulik模块介绍 | 第31-40页 |
| ·软件的选择 | 第31-32页 |
| ·Simulink模块仿真参数的设置 | 第32-36页 |
| ·Simulink仿真步骤 | 第36-40页 |
| ·次档距振动特性 | 第40-45页 |
| ·分裂导线振动二自由度模型 | 第40-41页 |
| ·分裂导线次档距振动Simulink仿真 | 第41-43页 |
| ·Simulink仿真结果分析 | 第43-45页 |
| 第四章 分裂间距对次档距振动的影响(Fluent仿真) | 第45-61页 |
| ·Fluent软件介绍 | 第45-47页 |
| ·软件的选择 | 第45-46页 |
| ·Fluent仿真步骤 | 第46-47页 |
| ·网格模型的建立 | 第47-48页 |
| ·Fluent模型的计算区域 | 第48-49页 |
| ·数学模型的建立 | 第49-51页 |
| ·质量方程 | 第50页 |
| ·动量守恒方程 | 第50页 |
| ·湍流模型的建立 | 第50页 |
| ·输运方程的建立 | 第50-51页 |
| ·数值模拟 | 第51-54页 |
| ·定义边界条件 | 第51-52页 |
| ·选择求解器 | 第52页 |
| ·选择求解模型 | 第52页 |
| ·选择求解方法 | 第52-53页 |
| ·湍流模型的设置 | 第53-54页 |
| ·仿真结果 | 第54-57页 |
| ·迭代收敛的判断 | 第54-55页 |
| ·仿真结果图 | 第55-57页 |
| ·仿真结果分析 | 第57页 |
| ·风洞实验研究的结果 | 第57-61页 |
| ·分裂导线线间距的影响 | 第58页 |
| ·分裂导线组直径大小的影响 | 第58-59页 |
| ·次档距和档距长度的影响 | 第59-61页 |
| 第五章 次档距振动的预防 | 第61-65页 |
| ·次档距振动预防方法 | 第61-65页 |
| ·增大分裂间距 | 第61页 |
| ·改变分裂导线的倾角 | 第61-62页 |
| ·分裂导线合理布置 | 第62页 |
| ·减小间隔棒之间的距离 | 第62-63页 |
| ·间隔棒的适宜选型与优化布置 | 第63-64页 |
| ·使用防震锤 | 第64-65页 |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5-67页 |
| ·结论 | 第65-66页 |
| ·展望 | 第66-67页 |
| 参考文献 | 第67-71页 |
| 致谢 | 第71-73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