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缩略词表 | 第11-12页 |
文献综述 | 第12-40页 |
1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的发现与命名 | 第12-13页 |
2 PRRSV的分类地位 | 第13页 |
3 PRRSV的一般特性 | 第13-15页 |
·PRRSV的形态特征 | 第13-14页 |
·PRRSV的理化特性 | 第14-15页 |
4 PRRSV的分子生物学特征 | 第15-23页 |
·PRRSV的基因组组成 | 第15-16页 |
·PRRSV基因编码的蛋白质及其功能 | 第16-18页 |
·PRRSV的基因组变异和RNA重组 | 第18-21页 |
·PRRSV的抗原性变异 | 第21-22页 |
·PRRSV的毒力变异 | 第22-23页 |
5 PRRSV的流行病学特点 | 第23-24页 |
6 PRRSV的致病机制 | 第24页 |
7 PRRSV的诊断方法 | 第24-28页 |
·临床诊断 | 第24-25页 |
·病毒分离法 | 第25页 |
·血清学方法 | 第25-26页 |
·分子生物学诊断 | 第26-28页 |
参考文献 | 第28-40页 |
第一章 中国大陆PRRSVN蛋白的遗传变异分析 | 第40-52页 |
摘要 | 第40-41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1页 |
·材料 | 第41页 |
·方法 | 第41页 |
2 结果 | 第41-48页 |
·PRRSV中国大陆分离株N蛋白序列的统计 | 第41页 |
·PRRSV中国大陆分离株N蛋白的进化分析 | 第41-44页 |
·PRRSV中国大陆分离株N氨基酸序列的比对分析 | 第44-48页 |
3 讨论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0页 |
ABSTRACT | 第50-52页 |
第二章 我国优势流行毒株N蛋白基因的表达及鉴定 | 第52-68页 |
摘要 | 第52-53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3页 |
·质粒、菌株 | 第53页 |
·主要试剂 | 第53页 |
·主要仪器 | 第53页 |
2 方法 | 第53-61页 |
·PRRSV RNA的提取 | 第53-54页 |
·PRRSV-N基因RT-RCR扩增 | 第54-55页 |
·目的片段的回收纯化 | 第55-56页 |
·目的片段的克隆 | 第56-57页 |
·重组质粒DNA的提取 | 第57页 |
·重组质粒的鉴定 | 第57-58页 |
·重组质粒的测序鉴定 | 第58页 |
·原核表达载体pET-28a(+)/ORF7的构建 | 第58-59页 |
·连接产物的转化、重组质粒DNA的提取及鉴定 | 第59页 |
·重组质粒pET-28a-N在大肠杆菌BL21(DE3)中的表达 | 第59-61页 |
3 结果 | 第61-64页 |
·N基因的RT-PCR扩增 | 第61页 |
·克隆载体pMD18-T-N酶切鉴定 | 第61-62页 |
·重组质粒pET-28a(+)-N的酶切鉴定 | 第62-63页 |
·表达产物的SDS-PAGE | 第63页 |
·重组蛋白的纯化结果 | 第63-64页 |
·重组蛋白的Western blotting分析 | 第64页 |
4 讨论 | 第64-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67页 |
ABSTRACT | 第67-68页 |
第三章 PRRSVN蛋白间接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与应用 | 第68-80页 |
摘要 | 第68-69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69-72页 |
·质粒、菌株、血清 | 第69页 |
·主要试剂和仪器 | 第69页 |
·方法 | 第69-72页 |
2 结果 | 第72-76页 |
·抗原抗体最佳稀释度的确定 | 第72页 |
·抗原最佳包被条件的确定 | 第72-73页 |
·最佳封闭条件的确定 | 第73-74页 |
·阴阳性临界值的确定 | 第74页 |
·特异性实验 | 第74-75页 |
·重复性试验 | 第75-76页 |
·符合性试验 | 第76页 |
3 讨论 | 第76-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79页 |
ABSTRACT | 第79-80页 |
全文总结 | 第80-82页 |
附录 | 第82-86页 |
致谢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