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乡村社会保障对象研究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1. 绪论 | 第10-17页 |
·选题的理论意义及基本概念界定 | 第10-12页 |
·选题的理论意义 | 第10页 |
·基本概念界定 | 第10-12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研究特色 | 第12-17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研究的特色 | 第15-16页 |
·研究的目的 | 第16页 |
·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 第16-17页 |
2. 宋朝乡村社会保障的背景与基本内容 | 第17-24页 |
·城乡二元体系的发展 | 第17-19页 |
·乡村情况的复杂性 | 第19-22页 |
·不立田制的土地政策 | 第19页 |
·乡村人户的构成及数量 | 第19-21页 |
·地域因素 | 第21页 |
·管理因素 | 第21-22页 |
·宋朝乡村社会保障的基本内容 | 第22-24页 |
3. 灾害人群 | 第24-34页 |
·宋朝灾害概况及危害 | 第24-25页 |
·灾害人群的结构 | 第25-29页 |
·灾害人群的成因 | 第29-31页 |
·灾害人群的数量 | 第31-34页 |
4. 饥荒人群 | 第34-39页 |
·宋朝的饥荒 | 第34页 |
·饥荒人群的境况及构成 | 第34-36页 |
·饥荒与灾害的关系 | 第36-37页 |
·饥荒人群的数量 | 第37-39页 |
5. 贫困人口 | 第39-47页 |
·贫困人口的概念 | 第39页 |
·贫困人口的结构 | 第39-44页 |
·贫困人口的数量 | 第44-47页 |
6. 弱势群体 | 第47-55页 |
·老人 | 第47-49页 |
·宋朝老人年龄的界定 | 第47-48页 |
·对高龄老人的优抚 | 第48-49页 |
·幼儿 | 第49-52页 |
·幼儿的处境 | 第50页 |
·杀婴、弃婴的原因 | 第50-51页 |
·幼儿收养年龄的变化 | 第51-52页 |
·妇女 | 第52-53页 |
·妇女的类型 | 第52-53页 |
·残疾人 | 第53-55页 |
7. 特殊群体 | 第55-64页 |
·贫宦、寒士及学生 | 第55-57页 |
·贫宦 | 第55-56页 |
·寒士 | 第56页 |
·学生 | 第56-57页 |
·“归正人” | 第57-58页 |
·“归正人”的界定 | 第57-58页 |
·“归正人”的数量及安置 | 第58页 |
·少数民族 | 第58-64页 |
·周边少数概况 | 第59页 |
·对周边少数民族的保障 | 第59-63页 |
·对少数民族保障的原因 | 第63-64页 |
结论 | 第64-67页 |
一. 宋朝乡村社会本质问题 | 第64页 |
二. 宋朝乡村社会保障对象的特点 | 第64-65页 |
三. 宋朝乡村社会保障的历史作用 | 第65-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1页 |
后记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