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乘客行为模拟的轨道交通通道换乘站设计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9页 |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研究对象及研究内容 | 第11-13页 |
·课题来源 | 第11页 |
·研究对象 | 第11-12页 |
·研究范围 | 第12页 |
·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4-15页 |
·研究目的 | 第14-15页 |
·研究意义 | 第15页 |
·研究方法与框架 | 第15-18页 |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研究框架 | 第16-18页 |
·论文创新点 | 第18-19页 |
第2章 城市轨道交通通道换乘站规模 | 第19-33页 |
·城市轨道交通换乘站客流规模 | 第19-27页 |
·城市轨道交通客流规模现状 | 第19-22页 |
·城市轨道交通客流变化规律 | 第22-24页 |
·城市轨道交通换乘站客流规模现状 | 第24-27页 |
·城市轨道交通通道换乘站建筑规模 | 第27-32页 |
·影响城市轨道交通换乘站建筑规模的因素 | 第27-28页 |
·城市轨道交通换乘站建筑规模现状 | 第28-32页 |
·小结 | 第32-33页 |
第3章 通道换乘站的分类和空间流线组织 | 第33-45页 |
·城市轨道交通换乘站的分类 | 第33-41页 |
·同站台换乘 | 第34-35页 |
·站厅换乘 | 第35页 |
·节点换乘 | 第35-37页 |
·通道换乘 | 第37-41页 |
·混合换乘 | 第41页 |
·站外换乘 | 第41页 |
·通道换乘站空间流线组织 | 第41-44页 |
·通道换乘站的换乘空间 | 第41-42页 |
·通道换乘车站的流线组织 | 第42-43页 |
·现有通道换乘车站流线存在的问题 | 第43-44页 |
·小结 | 第44-45页 |
第4章 乘客换乘行为特性和构成 | 第45-54页 |
·换乘客流行为特性 | 第45-49页 |
·乘客出行基本理论 | 第45-47页 |
·乘客在车站内行为特性 | 第47-49页 |
·客流的构成 | 第49-53页 |
·客流构成 | 第49-51页 |
·各换乘站在客流构成上的差异 | 第51-53页 |
·小结 | 第53-54页 |
第5章 通道换乘站仿真模拟研究 | 第54-83页 |
·LEGION软件简介 | 第54页 |
·基本参数设定 | 第54-55页 |
·通道换乘站仿真模拟研究 | 第55-68页 |
·“T”型通道换乘站仿真模拟研究 | 第55-59页 |
·“L”型通道换乘站仿真模拟研究 | 第59-63页 |
·“H”型通道换乘站仿真模拟研究 | 第63-68页 |
·通道研究 | 第68-82页 |
·通道长度研究 | 第68-69页 |
·通道宽度研究 | 第69-75页 |
·通道设施配置及形态研究 | 第75-82页 |
·小结 | 第82-83页 |
第6章 案例研究 | 第83-101页 |
·武汉市轨道交通概况 | 第83-85页 |
·数据收集 | 第85-89页 |
·车站模拟 | 第89-90页 |
·参数设定 | 第89页 |
·模型建立 | 第89页 |
·模拟 | 第89-90页 |
·模拟结果分析 | 第90-100页 |
·仿真模拟结果 | 第90-93页 |
·结果分析 | 第93-100页 |
·小结 | 第100-101页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01-103页 |
·结论 | 第101页 |
·问题及展望 | 第101-103页 |
致谢 | 第103-104页 |
参考文献 | 第104-107页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 第107-108页 |
附录B 论文图标来源 | 第108-113页 |
附录C 循礼门站图纸 | 第113-11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