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9页 |
| 符号说明 | 第19-20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20-40页 |
| ·前言 | 第20页 |
| ·制备方法 | 第20-23页 |
| ·弧光放电 | 第21页 |
| ·激光消蚀/钝化 | 第21页 |
| ·电化学法 | 第21-22页 |
| ·热回流法 | 第22页 |
| ·场辅助法 | 第22-23页 |
| ·组成和结构 | 第23-27页 |
| ·尺寸控制 | 第27-29页 |
| ·紫外吸收和发光性质 | 第29-32页 |
| ·紫外吸收 | 第29页 |
| ·荧光性质 | 第29-30页 |
| ·上转换荧光性质 | 第30-32页 |
| ·光诱导电子转移性质 | 第32页 |
| ·应用 | 第32-37页 |
| ·光催化应用 | 第32-35页 |
| ·光电应用 | 第35页 |
| ·细胞标记和生物成像 | 第35-36页 |
| ·燃料电池催化剂 | 第36-37页 |
| ·本课题研究意义 | 第37-38页 |
|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 | 第38-40页 |
| 第二章 一步微波法合成碳纳米点及其荧光性质研究 | 第40-54页 |
| ·引言 | 第40页 |
| ·实验部分 | 第40-43页 |
| ·实验试剂 | 第40-41页 |
| ·实验仪器 | 第41页 |
| ·碳点的制备 | 第41-42页 |
| ·荧光碳量子点的表征方式 | 第42-43页 |
| ·荧光量子产率的测定和计算方法 | 第43页 |
| ·结果和讨论 | 第43-53页 |
| ·TEM 分析 | 第43-44页 |
| ·XRD 表征 | 第44-45页 |
| ·FTIR 分析 | 第45-46页 |
| ·光学性质研究 | 第46-50页 |
| ·影响荧光强度的因素 | 第50-53页 |
|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 第三章 氮元素沉积的碳量子点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 第54-72页 |
| ·引言 | 第54页 |
| ·实验部分 | 第54-57页 |
| ·实验原料 | 第54-55页 |
| ·实验仪器 | 第55页 |
| ·氮沉积荧光碳量子点(NFCDs or N-carbon dots)的制备 | 第55-56页 |
| ·荧光碳量子点的表征方式 | 第56页 |
| ·荧光量子产率 | 第56-57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57-70页 |
| ·氮沉积的碳量子点(NFCDs)制备条件的优化 | 第57-58页 |
| ·透射电镜图像 | 第58-60页 |
| ·傅里叶红外表征分析 | 第60页 |
| ·拉曼光谱表征 | 第60-61页 |
| ·X 射线电子能谱(XPS)图及数据分析 | 第61-63页 |
| ·光学性质研究 | 第63-67页 |
| ·影响荧光强度的因素 | 第67-68页 |
| ·氮沉积的碳量子点的自主装初步研究 | 第68-70页 |
| ·小结 | 第70-72页 |
| 第四章 回流-水热两步法制备荧光碳量子点及性能研究 | 第72-82页 |
| ·引言 | 第72页 |
| ·实验部分 | 第72-74页 |
| ·实验原料 | 第72页 |
| ·实验仪器 | 第72-73页 |
| ·荧光碳量子点的制备 | 第73-74页 |
| ·荧光碳量子点的表征方式 | 第74页 |
| 1. TEM和HRTEM测试 | 第74页 |
| 2.傅里叶红外(FTIR)分析 | 第74页 |
| 3.X 射线电子衍射(XPS) | 第74页 |
| 4.紫外可见光谱和荧光光谱 | 第74页 |
| ·荧光量子产率 | 第74-75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75-80页 |
| ·绿色荧光碳量点的制备条件的优化 | 第75页 |
| ·透射电镜和高分辨透射电镜表征 | 第75-76页 |
| ·红外光谱分析 | 第76-77页 |
| ·X 射线光电子能谱(XPS) | 第77-79页 |
| ·光学性质研究 | 第79-80页 |
| ·本章总结 | 第80-82页 |
| 第五章 氮沉积的碳量子点和二氧化钛纳米片的复合物的制备 | 第82-94页 |
| ·引言 | 第82页 |
| ·实验部分 | 第82-85页 |
| ·实验原料 | 第82-83页 |
| ·实验仪器 | 第83页 |
| ·氮沉积的碳量子点和二氧化钛纳米片的复合物的制备方法 | 第83-84页 |
| ·氮沉积的碳量子点和二氧化钛纳米片的复合物的表征方法 | 第84-85页 |
| ·结果和讨论 | 第85-91页 |
| ·氮沉积的碳量子点和二氧化钛纳米片的复合物扫描电镜分析 | 第85页 |
| ·氮沉积的碳量子点和二氧化钛纳米片的复合物透射电镜分析 | 第85-86页 |
| ·氮沉积的碳量子点和二氧化钛纳米片的复合物的 X 射线粉末衍射(XRD)67 | 第86-87页 |
| ·氮沉积的碳量子点和二氧化钛纳米片的复合物的傅里叶红外表征(FTIR)68 | 第87-89页 |
| ·氮沉积的碳量子点和二氧化钛纳米片的复合物的 X 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XPS)70 | 第89-90页 |
| ·氮沉积的碳量子点和二氧化钛纳米片的复合物紫外—可见反射光谱分析 | 第90-91页 |
| ·复合机理解释 | 第91页 |
| ·小结 | 第91-94页 |
| 第六章 总结 | 第94-96页 |
| ·本文研究成果 | 第94-95页 |
| ·本论文创新点 | 第95-96页 |
| 参考文献 | 第96-102页 |
| 致谢 | 第102-104页 |
|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04-106页 |
| 导师简介 | 第106-107页 |
| 作者简介 | 第107-108页 |
| 附件 | 第108-10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