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目录 | 第7-9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9-15页 |
·草莓发展现状 | 第9-10页 |
·草莓品种育种手段 | 第10页 |
·诱变技术与组织培养相结合在植物育种及品种改良中的应用 | 第10-12页 |
·EMS在育种上的应用 | 第12-13页 |
·筛选抗病植株方法 | 第13-15页 |
第二章 草莓高效再生体系建立 | 第15-23页 |
·材料及方法 | 第15-17页 |
·材料 | 第15页 |
·不定芽诱导 | 第15-16页 |
·激素组合的选择 | 第15页 |
·再生部位的比较 | 第15-16页 |
·暗培养时间的筛选 | 第16页 |
·叶龄的筛选 | 第16页 |
·放置方式 | 第16页 |
·培养条件与统计方法 | 第16页 |
·生根 | 第16-17页 |
·移栽 | 第17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17-22页 |
·不同激素处理对不定芽诱导的影响 | 第17-18页 |
·再生部位对不定芽诱导的影响 | 第18页 |
·暗培养对不定芽诱导的影响 | 第18-19页 |
·叶龄对不定芽诱导的影响 | 第19页 |
·放置方式对不定芽诱导的影响 | 第19页 |
·不同培养基对不定芽生根的影响 | 第19-20页 |
·不同激素处理对不定芽生根的影响 | 第20-21页 |
·移栽 | 第21-22页 |
·讨论 | 第22-23页 |
第三章 EMS处理对再生材料的影响 | 第23-36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23-24页 |
·材料 | 第23页 |
·不同EMS浓度对再生材料的生理活性的测定 | 第23页 |
·不同处理时间对再生材料的生理活性的测定 | 第23页 |
·处理后不同时间再生材料生理活性的测定 | 第23-24页 |
·生理活性物质的测定 | 第24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24-33页 |
·EMS处理对再生材料POD,CAT和SOD活性的影响 | 第24-27页 |
·不同EMS浓度处理对再生材料的POD,CAT和SOD活性影响 | 第24-25页 |
·EMS处理时间对再生材料的POD,CAT和SOD活性影响 | 第25-26页 |
·EMS处理后不向时间再生材料的POD,CAT和SOD活性 | 第26-27页 |
·EMS处理对再生材料MDA含量的影响 | 第27-29页 |
·EMS处理对再生材料PPO活性的影响 | 第29-30页 |
·EMS处理对再生材料总酚含量的影响 | 第30-32页 |
·EMS处理对再生材料游离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 第32-33页 |
·讨论 | 第33-36页 |
·SOD,POD,CAT含量变化 | 第33-34页 |
·MDA含量的变化 | 第34页 |
·总酚含量以及多酚氧化酶活性变化趋势 | 第34-35页 |
·游离脯氨酸含量变化趋势 | 第35-36页 |
第四章 炭疽菌的培养及诱变植株的抗病筛选 | 第36-40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6-37页 |
·炭疽菌的培养及筛选物确定 | 第36页 |
·EMS诱变处理 | 第36-37页 |
·材料 | 第36页 |
·诱变处理诱变液配置及接种方法 | 第36-37页 |
·诱变株获得 | 第37页 |
·诱变植株抗炭疽病的鉴定 | 第37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7-39页 |
·筛选物确定 | 第37-38页 |
·EMS处理对诱变材料的伤害 | 第38-39页 |
·EMS诱变株获得 | 第39页 |
·诱变植株抗炭疽病的鉴定 | 第39页 |
·讨论 | 第39-40页 |
第五章 全文结论与创新点 | 第40-41页 |
·结论 | 第40页 |
·创新点 | 第40-41页 |
·优化并建立了红颊的高效再生体系 | 第40页 |
·筛选出5株抗炭疽病的诱变单株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50页 |
缩略词表 | 第50-51页 |
部分实验图片 | 第51-53页 |
致谢 | 第53-5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