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后汶川旅游业发展研究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2-18页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2-13页 |
·研究目的及内容 | 第13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简要评述 | 第16页 |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图 | 第16-17页 |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技术路线图 | 第17页 |
·研究创新 | 第17-18页 |
第二章 促进旅游发展相关理论 | 第18-21页 |
·公共政策理论 | 第18页 |
·博弈论 | 第18-19页 |
·旅游业发展的可持续理论 | 第19页 |
·旅游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 | 第19-21页 |
·增加外汇收入及政府税收 | 第19-20页 |
·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就业 | 第20页 |
·改善投资环境,增强国际合作 | 第20-21页 |
第三章 汶川县地震前后旅游业状况 | 第21-31页 |
·汶川县发展旅游业优势 | 第21-23页 |
·优越的自然条件 | 第21页 |
·独特的人文条件 | 第21-22页 |
·珍稀的民风民俗 | 第22页 |
·不断完善的交通体系 | 第22页 |
·良好的区位优势 | 第22-23页 |
·震前汶川旅游资源及其评价 | 第23-27页 |
·资源类型 | 第23-25页 |
·震前汶川旅游资源开发情况 | 第25-26页 |
·震前汶川旅游资源特色评价 | 第26-27页 |
·震后汶川县旅游业受损状况及评估 | 第27-31页 |
·震后汶川旅游业受损状况 | 第27-30页 |
·震后汶川旅游业评估 | 第30-31页 |
第四章 震后汶川旅游业发展条件 | 第31-36页 |
·汶川旅游业发展的优劣势 | 第31-32页 |
·发展优势(Strength) | 第31页 |
·发展劣势(Weakness) | 第31-32页 |
·汶川旅游业发展的机遇和威胁 | 第32-33页 |
·发展机遇(Opportunity) | 第32页 |
·面临的挑战(Threat) | 第32-33页 |
·汶川旅游业发展的SWOT矩阵分析 | 第33-34页 |
·SO战略(增长型战略) | 第33页 |
·WO战略(扭转型战略) | 第33-34页 |
·ST战略(多种经营战略) | 第34页 |
·WT战略(防御型战略) | 第34页 |
·小结 | 第34-36页 |
第五章 推进汶川旅游业再发展方案 | 第36-47页 |
·汶川旅游业再发展总体布局 | 第36-37页 |
·“两心” | 第36页 |
·“两廊” | 第36页 |
·“三组团” | 第36-37页 |
·“六景区” | 第37页 |
·汶川旅游业再发展市场定位 | 第37-38页 |
·一级市场 | 第37页 |
·二级市场 | 第37页 |
·三级市场 | 第37-38页 |
·汶川旅游业再发展实施方案 | 第38-40页 |
·建立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体验区 | 第38页 |
·加快核心景区建设 | 第38页 |
·加强旅游精品村建设 | 第38-39页 |
·促进农业工业园区的景区景点化 | 第39页 |
·注重旅游商品的开发 | 第39-40页 |
·汶川县旅游灾后重建成就及经验 | 第40-47页 |
·汶川旅游灾后重建成就 | 第40-44页 |
·震后汶川旅游业发展经验 | 第44-47页 |
第六章 推进汶川旅游业再发展对策建议 | 第47-51页 |
·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工作机制 | 第47页 |
·以“四千万工程”为依托,大力发展休闲农业 | 第47页 |
·以“文化旅游”为依托,大力发展乡村旅游 | 第47-48页 |
·以三产业协调发展为目标,大力推进产业互动发展 | 第48-51页 |
·大力发展三高农业,以农促旅 | 第48页 |
·大力发展三新工业,以工带农促旅 | 第48-49页 |
·大力发展三精旅游,以旅兴农 | 第49-51页 |
结论 | 第51-53页 |
致谢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