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食品安全监管行政问责制的问题与对策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1页 |
·选题背景与意义 | 第12-14页 |
·现实意义 | 第12-13页 |
·理论意义 | 第13-14页 |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4-19页 |
·国外关于官员问责制的研究状况 | 第14-16页 |
·国内关于官员问责制的研究状况 | 第16-18页 |
·官员问责制研究述评 | 第18-19页 |
·研究方法与路径 | 第19-21页 |
·研究方法 | 第19页 |
·研究目的 | 第19页 |
·研究路径 | 第19-21页 |
第2章 食品安全监管行政问责制相关概念及理论 | 第21-30页 |
·行政问责制内涵 | 第21-26页 |
·行政问责制概念 | 第21-24页 |
·行政问责制内涵 | 第24-25页 |
·食品安全监管行政问责内涵 | 第25-26页 |
·食品安全监管行政问责制的理论基石 | 第26-30页 |
·人民主权理论 | 第26-27页 |
·委托-代理理论 | 第27-28页 |
·交易成本理论 | 第28页 |
·法治政府理论 | 第28-29页 |
·善治理论 | 第29-30页 |
第3章 我国食品安全监管行政问责制度安排 | 第30-38页 |
·我国食品安全监管行政问责制度设计 | 第30-34页 |
·行政问责主体 | 第30-31页 |
·行政问责客体 | 第31-32页 |
·行政问责范围 | 第32页 |
·行政问责原则 | 第32-33页 |
·行政问责程序 | 第33页 |
·行政问责后果 | 第33-34页 |
·我国食品安全监管行政问责制现有的问责方式 | 第34-38页 |
·上级行政机关的问责方式 | 第34-35页 |
·行政监察机关的问责方式 | 第35-36页 |
·审计机关的问责方式 | 第36页 |
·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的问责方式 | 第36-38页 |
第4章 我国食品安全监管行政问责制实证研究 | 第38-51页 |
·案情回顾—以“瘦肉精事件”为例 | 第38-41页 |
·我国食品安全监管行政问责制存在问题探究 | 第41-44页 |
·责任认定的困惑 | 第41-42页 |
·问责的随意性较大 | 第42-43页 |
·问责的不断持续 | 第43页 |
·问责规范的被动性 | 第43-44页 |
·异体问责力度不够 | 第44页 |
·我国食品安全监管行政问责乏力的成因分析 | 第44-51页 |
·食品安全监管行政问责制的规定不明确 | 第45-46页 |
·行政问责法律法规不健全 | 第46-47页 |
·行政问责配套制度缺失 | 第47-48页 |
·行政问责文化相对滞后 | 第48-51页 |
第5章 完善食品安全监管行政问责制度的对策建议 | 第51-56页 |
·明确行政问责运行机制 | 第51-53页 |
·规范行政问责主体 | 第51-52页 |
·明确行政问责客体 | 第52页 |
·扩大行政问责范围 | 第52页 |
·完善行政问责程序 | 第52-53页 |
·健全行政问责法律体系 | 第53页 |
·加强行政问责配套制度建设 | 第53-55页 |
·绩效评估机制建设 | 第53-54页 |
·信息公开机制建设 | 第54页 |
·救济机制建设 | 第54-55页 |
·塑造行政问责文化 | 第55-56页 |
·推进责任政府建设 | 第55页 |
·弘扬公共管理的职业伦理 | 第55-56页 |
结论 | 第56-58页 |
致谢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