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的概念作用模型及其神经机制探究--以抑郁症为例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1. 前言 | 第10-13页 |
·知觉符号理论与情绪的概念作用模型 | 第10-11页 |
·知觉符号理论 | 第10页 |
·概念作用模型 | 第10-11页 |
·持久的悲伤体验:抑郁 | 第11页 |
·研究的目的、内容与意义 | 第11-13页 |
·研究的目的与内容 | 第11-12页 |
·研究的意义 | 第12-13页 |
2. 情绪的概念作用模型 | 第13-23页 |
·知觉、行为和内省的模态复演 | 第13-15页 |
·模态特异性状态的存储 | 第13页 |
·模态特异性状态的复演 | 第13-15页 |
·模拟器和模拟 | 第15-17页 |
·模拟器 | 第15-17页 |
·模拟 | 第17页 |
·情境概念化:社会情境中的多模态模拟 | 第17-18页 |
·情境概念化 | 第17页 |
·多模态模拟执行情境概念化 | 第17-18页 |
·重复的社会情境产生情境概念化 | 第18页 |
·完型模式推断 | 第18-19页 |
·情绪的概念作用模型 | 第19-22页 |
·多模态和系统表征情绪概念 | 第20页 |
·情绪概念根据情境产生情景概念化 | 第20-21页 |
·“概念作用”产生情绪 | 第21页 |
·身体状态、行为和知觉信息评估 | 第21-22页 |
·对概念作用模型的思考 | 第22-23页 |
·情绪理论的演变 | 第22-23页 |
·概念作用模型反映了“认知情感交互作用” | 第23页 |
3. 概念作用模型下抑郁症及其神经机制探究 | 第23-38页 |
·概念作用产生抑郁情绪的研究 | 第23-24页 |
·概念作用产生抑郁情绪的案例及分析 | 第24-26页 |
·证据一:抑郁的多模态模拟 | 第26-29页 |
·知觉方面的模拟 | 第26页 |
·动作方面的模拟 | 第26页 |
·内省状态的模拟 | 第26-28页 |
·多模态模拟的整合 | 第28-29页 |
·证据二:抑郁的认知情感交互作用 | 第29-31页 |
·抑郁情绪诱发负性思维 | 第29-30页 |
·冗思维持抑郁情绪 | 第30-31页 |
·证据三:抑郁复发与复演 | 第31-32页 |
·概念作用产生抑郁的神经机制探讨 | 第32-38页 |
·抑郁症情绪加工的特点 | 第32-33页 |
·抑郁症认知加工的特点 | 第33页 |
·情绪加工与认知加工的相互作用 | 第33页 |
·对抑郁症情绪加工与认知加工以往研究的讨论 | 第33-38页 |
4. 概念作用模型的神经机制探究 | 第38-51页 |
·情绪的产生与认知情感的整合 | 第38-39页 |
·认知情感的整合:结构连通性研究 | 第39-41页 |
·认知情感的整合:脑区功能整合研究 | 第41-45页 |
·前额叶 | 第41-43页 |
·杏仁核 | 第43-44页 |
·前扣带回 | 第44-45页 |
·“概念作用”的神经机制探究:认知情感整合的视角 | 第45-51页 |
·相关脑区探究 | 第45-46页 |
·知觉信息评估 | 第46-48页 |
·认知控制 | 第48-51页 |
5. 结语 | 第51-54页 |
·总结 | 第51-53页 |
·概念作用模型 | 第51页 |
·“概念作用”的神经机制 | 第51-52页 |
·概念作用模型的不足与展望 | 第52-53页 |
·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