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场气田须二气藏天然裂缝有效性评价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7页 |
·选题依据和研究意义 | 第8页 |
·选题来源 | 第8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8-11页 |
·研究区概况 | 第11-13页 |
·地理位置 | 第11-12页 |
·构造特征 | 第12页 |
·勘探开发现状 | 第12-13页 |
·研究内容 | 第13-15页 |
·研究思路 | 第13-14页 |
·研究主要内容 | 第14页 |
·主要完成工作量 | 第14-15页 |
·取得的主要认识 | 第15-17页 |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及天然裂缝发育特征 | 第17-30页 |
·区域地质背景 | 第17-18页 |
·构造特征 | 第17页 |
·沉积特征 | 第17-18页 |
·岩石类型 | 第18页 |
·储层物性 | 第18页 |
·天然裂缝发育特征 | 第18-26页 |
·野外裂缝发育特征 | 第18-20页 |
·岩心裂缝发育特征 | 第20-21页 |
·成像测井裂缝发育特征 | 第21-24页 |
·常规测井裂缝特征 | 第24-26页 |
·天然裂缝形成期次 | 第26-30页 |
·岩石声发射资料解释 | 第26页 |
·稳定同位素资料分析 | 第26-27页 |
·包裹体测温资料分析 | 第27-29页 |
·破裂期次总结 | 第29-30页 |
第3章 裂缝有效性参数解释和评价 | 第30-43页 |
·动态资料解释裂缝参数 | 第30-36页 |
·基于试井资料裂缝参数解释 | 第30-32页 |
·基于生产资料的裂缝参数解释 | 第32-35页 |
·动态资料裂缝参数解释结果 | 第35-36页 |
·成像测井裂缝参数评价 | 第36-38页 |
·成像测井裂缝参数校正 | 第36-37页 |
·成像测井裂缝参数校正结果评价 | 第37-38页 |
·常规测井裂缝参数评价 | 第38-43页 |
·裂缝宽度校正及评价 | 第39-40页 |
·裂缝孔隙度校正及评价 | 第40-43页 |
第4章 裂缝有效性影响因素分析 | 第43-58页 |
·有效裂缝发育规模影响因素 | 第43-48页 |
·岩性对裂缝发育规模的影响 | 第44-46页 |
·断裂带对裂缝发育规模的影响 | 第46-47页 |
·构造变形对裂缝发育规模的影响 | 第47页 |
·砂岩厚度对裂缝发育规模的影响 | 第47-48页 |
·裂缝渗流能力影响因素 | 第48-58页 |
·覆压条件下裂缝渗透率实验 | 第48-50页 |
·地应力大小及方向 | 第50页 |
·裂缝方向与地应力方向的匹配关系对张开度的影响 | 第50-52页 |
·裂缝倾角对裂缝张开度的影响 | 第52-54页 |
·断层对裂缝张开度的影响 | 第54-56页 |
·地层压力变化对裂缝有效性影响 | 第56-57页 |
·后期充填对裂缝渗流能力影响 | 第57-58页 |
第5章 裂缝有效性分布评价 | 第58-76页 |
·单井裂缝有效性评价指标建立 | 第58-61页 |
·单井裂缝有效性评价指标建立 | 第58-60页 |
·单井裂缝有效性评价 | 第60-61页 |
·区域裂缝有效性分布评价 | 第61-76页 |
·区域裂缝发育规模预测 | 第62-70页 |
·区域裂缝张开度预测 | 第70-73页 |
·区域裂缝有效性预测评价 | 第73-76页 |
结论 | 第76-77页 |
致谢 | 第77-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