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1 绪论 | 第11-18页 |
| ·选题背景 | 第11-14页 |
| ·金厂金矿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11-13页 |
| ·选题依据及项目依托 | 第13页 |
| ·研究目的及科学问题 | 第13-14页 |
|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4-15页 |
| ·成矿地球动力学背景 | 第14页 |
| ·成矿地质环境及矿床划分 | 第14页 |
| ·玢岩地质地球化学 | 第14-15页 |
| ·金矿床地质地球化学 | 第15页 |
| ·斑岩金成矿系统 | 第15页 |
| ·成矿预测及勘查实践 | 第15页 |
| ·研究计划与预期成果 | 第15-16页 |
| ·研究计划安排 | 第15-16页 |
| ·预期研究成果 | 第16页 |
| ·论文结构与主要工作量 | 第16-18页 |
| ·论文结构 | 第16页 |
| ·实物工作量 | 第16-18页 |
| 2 成矿地球动力学背景 | 第18-38页 |
| ·区域岩石建造与构造格架 | 第18-25页 |
| ·区域岩石建造 | 第18-22页 |
| ·区域构造格架 | 第22-25页 |
| ·区域中生代重大地质事件 | 第25-27页 |
| ·古亚洲洋闭合 | 第25页 |
| ·滨太平洋构造域演化阶段 | 第25-27页 |
| ·早白垩世地球动力学背景 | 第27-31页 |
| ·区域成岩成矿时代 | 第27-29页 |
| ·大地构造转换对成矿的制约 | 第29-30页 |
| ·早白垩世地球动力学背景 | 第30-31页 |
| ·区域成矿模式 | 第31-38页 |
| ·区域矿床类型 | 第31-32页 |
| ·区域控矿因素 | 第32-33页 |
| ·区域成矿模式 | 第33-38页 |
| 3 成矿地质环境及矿床特征 | 第38-90页 |
| ·成矿地质环境 | 第38-73页 |
| ·地层 | 第38-47页 |
| ·构造 | 第47-62页 |
| ·岩浆岩 | 第62-73页 |
| ·矿床地质特征 | 第73-90页 |
| ·半截沟矿床 | 第74-80页 |
| ·高丽沟矿床 | 第80-82页 |
| ·邢家沟矿床 | 第82-83页 |
| ·大狍子沟矿床 | 第83-84页 |
| ·蚀变类型 | 第84-85页 |
| ·成矿期次与成矿阶段 | 第85-90页 |
| 4 闪长玢岩地质地球化学 | 第90-102页 |
| ·空间分布 | 第90页 |
| ·岩石地球化学 | 第90-97页 |
| ·岩相学特征 | 第90页 |
| ·主量元素 | 第90-94页 |
| ·微量元素 | 第94页 |
| ·稀土元素 | 第94-95页 |
| ·成岩时代 | 第95-97页 |
| ·岩体性质 | 第97-98页 |
| ·岩浆源区 | 第98-99页 |
| ·岩浆演化 | 第99-100页 |
| ·成岩背景 | 第100-102页 |
| 5 金矿床地球化学 | 第102-136页 |
| ·成矿物质 | 第102-112页 |
| ·地质体微量元素特征 | 第102页 |
| ·矿体微量元素特征 | 第102-104页 |
| ·稀土元素地球化学 | 第104-105页 |
| ·硫同位素 | 第105-107页 |
| ·氢氧同位素 | 第107-108页 |
| ·硅同位素 | 第108-109页 |
| ·铅同位素 | 第109-111页 |
| ·锶钕铅同位素 | 第111-112页 |
| ·成矿物质来源 | 第112页 |
| ·成矿流体 | 第112-134页 |
| ·流体包裹体岩相学特征 | 第113-118页 |
| ·包裹体成分 | 第118-120页 |
| ·成矿流体物理化学环境 | 第120-130页 |
| ·成矿流体来源 | 第130-132页 |
| ·成矿流体演化 | 第132-134页 |
| ·金迁移与沉淀机制 | 第134-136页 |
| ·金的迁移形式 | 第134-135页 |
| ·金的沉淀方式 | 第135-136页 |
| 6 斑岩金成矿系统 | 第136-160页 |
| ·物质结构 | 第136-142页 |
| ·矿石类型 | 第136-138页 |
| ·矿石矿物组成 | 第138-139页 |
| ·矿石结构构造 | 第139-141页 |
| ·金的赋存状态 | 第141-142页 |
| ·空间结构 | 第142-145页 |
| ·矿体空间分布特征 | 第142-143页 |
| ·成矿元素的空间分布特征 | 第143-145页 |
| ·时间结构 | 第145-150页 |
| ·斑岩型矿体的成矿时代 | 第145页 |
| ·角砾岩型矿体的成矿时代 | 第145-146页 |
| ·裂隙充填脉型矿体的成矿时代 | 第146-149页 |
| ·金厂金成矿系统成矿时代 | 第149-150页 |
| ·金成矿系统成矿机制 | 第150-155页 |
| ·金成矿系统的动力学背景 | 第150-151页 |
| ·角砾岩体成矿动力模式 | 第151-152页 |
| ·裂隙充填脉型矿体成矿动力模式 | 第152-153页 |
| ·金厂金成矿系统成矿机制及模式 | 第153-155页 |
| ·成矿后变化与保存 | 第155-160页 |
| ·变化过程和控制因素 | 第155页 |
| ·剥蚀程度与保存状态 | 第155-157页 |
| ·矿体估算剥蚀深度 | 第157-159页 |
| ·矿区剥蚀深度 | 第159-160页 |
| 7 成矿预测及勘查实践 | 第160-175页 |
| ·从成矿系统到勘查系统 | 第160-166页 |
| ·成矿系统时-空结构 | 第160-162页 |
| ·成矿系统要素 | 第162-163页 |
| ·找矿标志 | 第163-166页 |
| ·勘查系统 | 第166-175页 |
| ·找矿模型 | 第166-167页 |
| ·找矿预测 | 第167页 |
| ·找矿靶区 | 第167-171页 |
| ·勘查实践 | 第171-175页 |
| 8 结论 | 第175-178页 |
| ·厘定了区域成矿地质背景,建立了区域成矿系列及成矿模式 | 第175页 |
| ·厘定矿区的成岩时代 | 第175页 |
| ·重新划分矿区矿化类型和成矿期次 | 第175-176页 |
| ·明确了斑岩型矿体的存在及成矿母岩为埃达克岩 | 第176页 |
| ·建立了金厂斑岩金成矿系统模式 | 第176-177页 |
| ·发现一种新的载金矿物 | 第177页 |
| ·建立了矿区成矿模式和找矿模型,指导矿区取得了找矿突破 | 第177-178页 |
| 致谢 | 第178-179页 |
| 参考文献 | 第179-186页 |
| 附录 | 第186-1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