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6页 |
目录 | 第6-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8页 |
·课题的背景和意义 | 第9页 |
·混凝剂研究概述 | 第9-13页 |
·有机混凝剂 | 第9-10页 |
·微生物混凝剂 | 第10页 |
·无机混凝剂 | 第10-13页 |
·混凝机理 | 第13-14页 |
·吸附电中和作用 | 第13页 |
·压缩双电层作用 | 第13-14页 |
·吸附架桥作用 | 第14页 |
·卷扫网捕作用 | 第14页 |
·赤泥 | 第14-17页 |
·赤泥简介 | 第14-15页 |
·赤泥的种类 | 第15页 |
·赤泥的综合利用 | 第15-17页 |
·本文的研究目的及内容 | 第17-18页 |
第二章 赤泥中铝、铁的提取 | 第18-24页 |
·实验药剂与仪器 | 第18-19页 |
·实验药剂 | 第18页 |
·实验仪器 | 第18-19页 |
·实验方法 | 第19-20页 |
·酸浸实验 | 第19页 |
·氧化铝含量测定 | 第19-20页 |
·氧化铁含量测定 | 第20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20-23页 |
·焙烧对浸出率的影响 | 第20-21页 |
·硫酸浓度对浸出率的影响 | 第21页 |
·液固比对浸出率的影响 | 第21-22页 |
·酸浸温度对浸出率的影响 | 第22页 |
·酸浸时间对浸出率的影响 | 第22-23页 |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第三章 聚硅酸的制备 | 第24-28页 |
·实验药剂与仪器 | 第24页 |
·实验药剂 | 第24页 |
·实验仪器 | 第24页 |
·硅酸的聚合机理 | 第24-25页 |
·实验方法 | 第25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25-27页 |
·pH 值的影响 | 第25-26页 |
·SiO_2浓度的影响 | 第26页 |
·聚合温度的影响 | 第26-27页 |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第四章 聚硅酸系混凝剂的制备及混凝性能研究 | 第28-40页 |
·实验药剂与仪器 | 第28-29页 |
·实验药剂 | 第28-29页 |
·实验仪器 | 第29页 |
·实验水质 | 第29页 |
·实验方法 | 第29-30页 |
·聚硅酸系混凝剂的制备 | 第29-30页 |
·混凝实验方法 | 第30页 |
·COD 的测定 | 第30页 |
·色度的测定 | 第30页 |
·聚硅酸铝铁混凝性能的研究 | 第30-33页 |
·SiO_2浓度对 PSAF 混凝性能的影响 | 第30-31页 |
·(Al +Fe)/Si 摩尔比对 PSAF 混凝性能的影响 | 第31-32页 |
·pH 对 PSAF 混凝性能的影响 | 第32页 |
·投加量对 PSAF 混凝性能的影响 | 第32-33页 |
·聚硅酸铝铁镁混凝性能的研究 | 第33-39页 |
·SiO_2浓度对 PSAMF 混凝性能的影响 | 第33-34页 |
·金属离子与 Si 的摩尔比对 PSAMF 混凝性能的影响 | 第34-35页 |
·(Al +Fe)/Mg 摩尔比对 PSAMF 混凝性能的影响 | 第35页 |
·Al/Fe 摩尔比对 PSAMF 混凝性能的影响 | 第35-36页 |
·pH 对 PSAMF 混凝性能的影响 | 第36-37页 |
·投加量对 PSAMF 混凝性能的影响 | 第37页 |
·PSAMF 的稳定性 | 第37-38页 |
·与其他混凝剂效果对比 | 第38-39页 |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五章 聚硅酸铝铁镁的表征及混凝作用机理分析 | 第40-46页 |
·实验仪器 | 第40页 |
·实验方法 | 第40-41页 |
·X-射线衍射分析 | 第40页 |
·红外光谱分析 | 第40页 |
·扫描电镜观测 | 第40-41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41-44页 |
·X-射线衍射分析 | 第41-43页 |
·红外光谱分析 | 第43-44页 |
·扫描电镜分析 | 第44页 |
·PSAMF 混凝机理初探 | 第44-45页 |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主要结论与展望 | 第46-48页 |
结论 | 第46页 |
展望 | 第46-48页 |
致谢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3页 |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