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传科学与乾嘉考据学关系研究--以戴震为中心
目录 | 第1-6页 |
CONTENTS | 第6-8页 |
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导言 | 第12-39页 |
一、选题来源 | 第12-14页 |
二、前人研究综述 | 第14-36页 |
三、前人研究的不足与与本研究的意义 | 第36-39页 |
第一章 东传科学与明末清初知识传统的重建 | 第39-68页 |
第一节 “适应策略”与科学译著的输入 | 第39-48页 |
一、耶稣会士的“适应策略” | 第39-43页 |
二、东传科学的特质 | 第43-48页 |
第二节 东传科学与儒学“格物”观的嬗变 | 第48-68页 |
一、“天圆地方”视域下的“格物”观 | 第49-58页 |
二、“天崩地裂”视域下的“格物”观衍变 | 第58-68页 |
第二章 东传科学与乾嘉学派的形成 | 第68-93页 |
第一节 东传科学与吴派惠学 | 第68-76页 |
一、经学复古与乾嘉考据学的兴起 | 第68-70页 |
二、吴派惠栋与乾嘉考据学范型的确立 | 第70-76页 |
第二节 东传科学与皖派戴学 | 第76-93页 |
一、戴震与东传科学的渊源 | 第78-85页 |
二、戴震对东传科学的态度 | 第85-89页 |
三、科学视阈下的戴学“格物”观 | 第89-93页 |
第三章 知识结构内部“边缘”与“中心”的移位 | 第93-160页 |
第一节 实测的地理学研究 | 第94-115页 |
一、西洋地理学的输入 | 第95-100页 |
二、西洋地理学的影响 | 第100-108页 |
三、戴震的地理学研究 | 第108-115页 |
第二节 中西会通的历算学 | 第115-139页 |
一、西洋历算学的输入 | 第115-123页 |
二、西洋历算学的影响 | 第123-127页 |
三、戴震的历算学研究 | 第127-139页 |
第三节 戴震的“奇器”学研究 | 第139-152页 |
一、西洋“奇器”之学的输入与影响 | 第140-146页 |
二、戴震的“奇器”学研究 | 第146-152页 |
第四节 “循名责实”的生物学研究 | 第152-160页 |
一、《经雅》的撰著 | 第153-155页 |
二、以类相从,循名责实的生物学研究 | 第155-158页 |
三、余论 | 第158-160页 |
第四章 东传科学与认知方法的革命 | 第160-186页 |
第一节 归纳法的应用 | 第161-174页 |
一、“义例”的归纳 | 第162-166页 |
二、本证、旁证相结合的归纳 | 第166-174页 |
第二节 演绎法的应用 | 第174-186页 |
一、“正名”的名义分析法 | 第174-177页 |
二、“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的假说演绎法 | 第177-181页 |
三、哲学建构的公理化组织形式 | 第181-186页 |
第五章 科学视阈下的哲学重建 | 第186-210页 |
第一节 东传科学与戴震早期的哲学思考 | 第187-193页 |
一、《法象论》的撰著 | 第187-188页 |
二、科学新知的哲学建构 | 第188-193页 |
第二节 东传科学与戴震的科学哲学集大成之作 | 第193-210页 |
一、新“理”学 | 第194-201页 |
二、“一本”之道 | 第201-204页 |
三、“智识主义”的兴起 | 第204-207页 |
四、启蒙的“情欲”主义 | 第207-210页 |
结语 | 第210-213页 |
参考文献 | 第213-229页 |
致谢 | 第229-231页 |
在读期间学术成果 | 第231-232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23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