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朗索瓦·特吕弗电影的视听语言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7页 |
| 绪论 | 第7-13页 |
| (一)特吕弗时期以前的电影语言发展格局 | 第7-8页 |
| (二)特吕弗与法国新浪潮 | 第8-10页 |
| (三)主要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0页 |
| (四)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0页 |
| (五)当前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 一 特吕弗的成长经历及历史背景 | 第13-17页 |
| (一) 个人经历 | 第13-15页 |
| (二) 特吕弗所处时代的社会历史背景 | 第15-17页 |
| 二 特吕弗影片的主题特点 | 第17-20页 |
| (一) 对儿童主题的永恒追求 | 第17-18页 |
| (二) 对爱情的痴恋与执着 | 第18-19页 |
| (三) 死亡话题的隐喻 | 第19-20页 |
| 三 特吕弗影片中的视听语言分析 | 第20-59页 |
| (一) 视觉呈现与表达 | 第20-30页 |
| 1、 机的取景与构图 | 第20-24页 |
| 2、 影机运动 | 第24-28页 |
| 3、 光影与色彩 | 第28-30页 |
| (二) 空间及空间关系 | 第30-43页 |
| 1、 楼梯空间 | 第31-33页 |
| 2、 人物空间 | 第33-35页 |
| 3、 景深空间 | 第35-36页 |
| 4、 “镜子”展现多重空间 | 第36-38页 |
| 5、 遮挡空间 | 第38-40页 |
| 6、 空间调度 | 第40-43页 |
| (三) 时空关系 | 第43-47页 |
| 1、 戏中戏的空间转换 | 第43-45页 |
| 2、 时空的连续性 | 第45-46页 |
| 3、 时间关系 | 第46-47页 |
| (四) 声画关系 | 第47-55页 |
| 1、 以画外音方式使人物情感外化 | 第47-50页 |
| 2、 音乐的渲染及辨识力 | 第50-51页 |
| 3、 声音扩充画面空间 | 第51页 |
| 4、 声画配合 | 第51-55页 |
| (五) 视点与叙事 | 第55-59页 |
| 1、 间离视点叙事 | 第55-57页 |
| 2、 儿童视点叙事 | 第57-58页 |
| 3、 作品的叙事策略 | 第58-59页 |
| 结论 | 第59-61页 |
| 致谢 | 第61-62页 |
| 参考文献 | 第62-64页 |
| 附录 | 第64-66页 |
| 作者简介 | 第66页 |